10月14日,中央气象台发布重大气象信息专报,预计14日至19日,较强冷空气将自西向东横扫我国大部地区,带来大风降温、雨雪及持续阴雨天气,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超10℃,需警惕秋汛及次生灾害风险。应急管理部已同步发布防范提示,提醒各地做好应对准备。
此次冷空气影响呈现明显的阶梯式推进特征。14日至15日,冷空气率先影响新疆北部、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等地,新疆沿天山地区、内蒙古东部等部分区域已出现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局地可达大雪或暴雪量级。16日起,冷空气主力逐步渗透中东部,至19日完成对全国大部地区的影响覆盖。
降温方面,全国多地将经历“断崖式”降温。内蒙古中西部、华北北部、东北地区南部及湖南、贵州等地部分区域降温幅度可达10℃以上,其余受影响地区气温普遍下降4~8℃,并伴有4~6级偏北风,阵风可达7~9级。以北京为例,16日前最高气温仍维持在20℃左右,18日后将跌至10℃以下,昼夜温差显著拉大。
降水方面,华西至黄淮地区将遭遇持续连阴雨“考验”。陕西中南部、四川盆地东部、黄淮、江汉等多地将出现中到大雨,陕西南部、河南南部、重庆北部等部分区域有暴雨,局地可达大暴雨标准。累计降水量显示,上述地区普遍可达30~70毫米,陕西南部、四川东北部等核心区域降水量将达90~150毫米,局地甚至突破18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5~8成,部分地区偏多1倍以上。
此次天气过程对农业生产影响突出。据了解,9月以来华西至黄淮地区已出现持续性阴雨,陕西、河南、山东三省区域平均降水量达1961年以来同期首位,导致农田土壤过湿、秋收推迟,黄河中游干流已发生2025年第1号编号洪水。新一轮降雨将进一步加剧农田渍涝,河南、山东等粮食主产区玉米、花生等作物可能出现倒伏、霉变,直接影响产量与品质,同时延误冬小麦播种时机。山东、河南等地姜农已紧急备战,计划抓住降雨间歇抢收生姜,降低损失。
灾害风险防控形势严峻。多部门联合研判显示,陕西南部、四川东北部、重庆北部等地区山洪、地质灾害及中小河流洪水风险较高,重庆、贵州部分城市可能出现暴雨积涝。同时,气温骤降对公众健康构成威胁,数据显示,每降温1℃,脑出血风险上升2%,昼夜温差超8℃时风险显著飙升。
针对此次天气过程,气象专家建议,北方公众需及时增添衣物,做好防风防寒;农业部门应调度跨区域农机,组织农户趁降雨间隙抢收抢晒,对渍涝农田及时排涝散墒。应急管理部门已督促各地加强山区、景区隐患点巡查,做好城市排水设施检修,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预计20日之后,华西至黄淮等地降雨强度将明显减弱,天气转好后需抓紧推进秋收秋种。(军地新闻研究中心副主任梁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