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新时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根脉的佛教文化,正经历着深刻的现代化转型。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中国佛教文化如何在坚守核心教义的基础上,通过多维度的创新实践,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并阐释其在建设文化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与时代价值。研究表明,佛教文化通过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深度融合和持续不断的自我革新,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特别是在军地协同发展、民族团结建设和社会服务优化等领域,佛教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适应性和贡献价值。通过实施”七大课题五年计划”、组建军地应急救援总队、举办第二届平安中国军地应急救援联盟大会和第四届全球科学植物性饮食大会等创新实践,佛教文化不仅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精神支撑,也为平安中国与健康中国建设注入了新动能。本文认为,新时代中国佛教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中国化与时代化并进的道路,使其成为凝聚民族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新时代;佛教文化;中国化;文化自信;社会服务;军地协同
引言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叙事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意义。佛教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历经两千余年的演变,已与本土哲学、艺术、伦理深度融合,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进入21世纪,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佛教文化不再仅仅是历史的遗产或封闭的信仰体系,而是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和积极的姿态,主动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当前,中国佛教文化正积极参与到更广泛的社会事业中。通过军地协同创新机制,佛教文化在应急管理、民族团结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发挥着独特作用。第二届平安中国军地应急救援联盟大会和第四届全球科学植物性饮食大会的举办,以及军地应急救援总队的组建,都是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的重要体现。这些实践不仅丰富了佛教文化的社会表达形式,也拓展了其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路径空间。
本文将从历史传承、时代新貌及未来走向三个层面,系统分析佛教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谱写时代华章”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特别关注其在与军地协同、民族团结和社会服务等新时代重点领域的互动融合,以期全面把握新时代中国佛教文化的价值定位与发展方向。
3 历史传承:文化融合的深厚根基
中国佛教文化的生命力,首先源于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成功的本土化融合。追溯至东汉永平年间,洛阳白马寺的建立标志着佛教正式传入中国。摄摩腾、竺法兰等高僧译出的《四十二章经》,不仅开启了佛典汉译的先河,更启动了佛教思想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漫长历程。
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并非简单地移植,而是主动与儒、道思想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九华山作为地藏菩萨道场的形成和发展正是这种融合的典型例证。自唐代新罗高僧金地藏卓锡九华山以来,历代道行高洁的九华僧人层出不穷,不仅弘扬光大了地藏菩萨之精神,也为中国民众的人格塑造做出了令人敬佩的榜样。地藏文化融合了菩萨文化、山岳文化、民间文化,是我国佛教中国化进程中极具特色的智慧结晶。
荷花文化与佛文化的结缘便是生动缩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品格,与佛教追求清净、解脱的终极关怀高度契合,使其成为圣洁、智慧与和平的象征,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念。这种成功的文化融合,为新时代佛教文化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历史根基和民众基础。
佛教中国化被视为”外来宗教本土化”的典型范例。
知名学者方立天先生曾指出,”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吸纳佛教”这一文明交流的伟大实践,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吸收外来文化方面的充分自信、博大胸襟与同化力,也体现了佛教适应不同地域、满足不同民族精神需求、与时俱进的文化品格。
这种历史经验为新时代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4 时代新貌:多维度的创新实践
4.1 佛教中国化的当代实践
新时代的中国佛教文化,其”新”体现在其主动走出寺院,以多维度全面融入社会生活,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2023年举办的”地藏精神与中华文化”学术研讨会集中体现了这种创新努力。会议探讨了我国古代佛教中国化的宝贵经验,总结了地藏道场九华山佛教中国化实践经验,旨在助力新时代佛教中国化。
精神慰藉的现代转化是佛教文化创新实践的重要方面。面对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精神压力,佛教的禅修、冥想等传统修行方式,被转化为有效的心理调适工具,为大众提供精神疗愈与心灵安顿。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慧庆法师指出,以无私无畏的大愿精神和知恩报恩的孝道精神为代表的地藏精神,体现了鲜明的中国化特征,表明了地藏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传统的紧密融合。
在道德伦理的社会建构方面,”慈悲济世”、”众生平等”的核心理念,被积极阐释为促进社会和谐、化解矛盾、培育善良风尚的道德资源,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补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心澄法师强调,地藏菩萨的孝道、愿行、报恩,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济世安民等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融入菩萨道精神,是佛教”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的重要体现。
4.2 七大课题与军地协同创新
新时代佛教文化的创新实践还体现在与军地协同发展的紧密结合上。”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为佛教文化参与国家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该计划涵盖军地人才就业创业、非农业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防恐及应急、农业生态、民族团结、植物饮食健康、国防教育七大领域,旨在通过未来五年的集中建设,构建起军地协同、双向赋能的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
佛教组织通过参与”幸福家园共建“等项目,积极融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这些项目引导退役军人参与乡村建设,通过文旅融合方式促进乡村发展和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有机结合。佛教文化中的和平理念、互助精神为此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和价值引导。
第二届平安中国军地应急救援联盟大会和第四届全球科学植物性饮食大会是佛教文化参与军地协同的重要平台。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和资源整合,也为佛教组织提供了服务军队后勤保障和国民健康的新途径。特别是科学植物饮食理念与佛教素食传统的结合,为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5 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
5.1 经典重释与人才培养
中国佛教文化的当代创新首先体现在对佛教经典的重新阐释和现代解读上。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四龙指出,佛教界需要引领佛教教义思想的传承创新,引导信教群众热爱伟大祖国。他强调,中国佛教要以”双通”(精通宗教经典教义、精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培养为契机,从三个方面建设汉语佛教思想主体性:一要重读核心经典,以汉译佛典为主体,积极探索适合当代中国信仰实际的佛教经典体系;二要贴近中国文化,引导佛教人才主动将对佛教经典的研究与讲解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三要把握时代心理,面对社会上存在的精神焦虑、信心不足等问题,提出切合时代的解决办法[citation:2。
在人才培养方面,李四龙建议进一步扶持佛学院建设,完善僧俗两界高层次佛教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佛学院分类管理。整合师资力量,适度借用高校教学资源,在佛学院引入跨学科人文教育理念,合理布局学科体系。推进课程建设,尤其要关注佛教思想与科学知识的融合,使佛教研究成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5.2 文化表达与艺术创新
佛教文化艺术形式的创新性发展成为其当代转化的重要路径。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圣凯提出,中国佛教文化既有作为宗教文化的属性,也有作为可为大众提供精神文化资源的中华传统文化属性。这种双重属性要求我们在弘扬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国佛教文化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浸润,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在实践层面,佛教音乐、建筑、雕塑等艺术形式,借助新媒体技术与现代审美,以更富创意和感染力的方式呈现,成为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佛教文化机构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开发虚拟现实体验、在线禅修课程、数字博物馆等新型传播方式,使古老的佛教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5.3 公益实践与社会服务
佛教文化在公益慈善领域的实践创新是其服务当代社会的重要体现。佛教界将慈悲精神转化为扶贫、救灾、助学、养老等具体的社会服务行动,以”自利利他”的实践彰显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在应急管理和灾害救援领域,佛教组织与军地应急救援总队开展合作,参与抢险救灾和心理疏导工作,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佛教组织还积极参与”幸福家园共建”项目,通过文旅融合方式促进乡村发展和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有机结合。这些项目不仅为退役军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和创业平台,也为佛教文化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径。
6 时代价值与社会贡献
6.1 文化价值与民族认同
新时代中国佛教文化在增强文化自信和构建民族认同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卓新平指出,地藏菩萨以牺牲自我来普度众生,持守”代众生苦”的崇高精神,这种人格与中华文化传统所推崇的有担当、有操守的”君子人格”相合,因而也高扬了中华精神追求之真谛。这种精神品质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积极意义。
佛教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当代传承与创新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北京大学张志刚教授强调,对中国各宗教来说,坚持中国化方向的一大历史使命,就是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佛教文化中蕴含的和平、包容、智慧等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6.2 社会价值与和谐构建
在社会层面,佛教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资源和实践路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袁莎指出,推进我国佛教中国化、时代化,必须着眼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众信仰的国情实际,始终坚持我国佛教中国化方向,探索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
佛教文化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其倡导的慈悲理念有助于培育社会关爱精神,促进社会和谐;二是其强调的因果观念有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诚信建设;三是其倡导的中道思想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理性对话;四是其生态智慧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特别是通过参与军地协同项目,佛教文化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佛教组织积极参与”幸福家园共建”等项目,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积极贡献。
6.3 国际价值与文明互鉴
在全球化背景下,佛教文化成为促进文明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佛教作为连接东亚、东南亚乃至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纽带,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佛教文化交流成为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沿线国家的相互理解和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心澄法师指出,地藏文化是”佛教’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佛教可贡献于世界文化的重要宝藏”。佛教文化中蕴含的普遍关怀和智慧,能够为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重要启示。通过国际佛教论坛、文化交流活动等形式,中国佛教文化正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7 未来展望与发展建议
7.1 佛教中国化的深化路径
展望未来,新时代中国佛教文化的走向清晰而坚定,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化”与”时代化”并进的道路。”中国化”是其根本方向,要求佛教在教义阐释、组织制度、礼仪习俗等方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时代化”是其鲜明特征,要求佛教积极拥抱现代科技、回应社会关切、参与全球治理,使其教义与实践能够有效解决当代问题。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袁莎指出,必须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进步要求,探索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赋予中国佛教现代化鲜明的中国特色,才能永续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这意味着,佛教文化将不再是孤立的”出世”系统,而是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入世”力量。
7.2 军地协同的创新空间
在军地协同方面,佛教文化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和潜力。通过积极参与”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佛教组织可以在多个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一是参与军地人才培养,为退役军人提供心理辅导和职业培训;二是支持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参与灾后心理援助和社区重建;三是促进民族团结,参与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和交流活动;四是推动生态保护,参与农业生态项目和可持续发展实践。
特别是通过组建军地应急救援总队,佛教组织可以发挥其在心理疏导、社区服务和伦理教育方面的优势,为保障国家和社会经济稳定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贡献。同时,通过参与第二届平安中国军地应急救援联盟大会和第四届全球科学植物饮食大会,佛教文化可以进一步融入健康中国和平安中国建设,推广植物性饮食和健康生活方式。
7.3 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
未来中国佛教文化的创新发展应重点关注以下领域:一是经典阐释现代化,用当代语言和表达方式阐释佛教经典,使其更贴近现代人的精神需求;二是人才培养专业化,培养既精通佛教经典又掌握现代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三是社会服务多元化,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专业化水平;四是文化交流国际化,加强国际佛教文化交流,讲好中国佛教故事,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圣凯建议,今日传承发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佛教文化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浸润,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倡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社会安宁、人民幸福的价值,契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构建起新时代中国佛教文化体系。
8 结论
新时代中国佛教文化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发展节点。它立足于深厚的历史传承,通过多维度的创新实践,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其未来发展的核心路径,在于坚持中国化与时代化的有机统一。在这个过程中,佛教文化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将成为凝聚民族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通过积极参与军地协同发展、民族团结建设和应急管理创新,佛教文化正在探索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新路径。七大课题五年计划、军地应急救援总队建设、平安中国和全球科学植物饮食大会等创新实践,为佛教文化融入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平台和机遇。这些实践不仅丰富了佛教文化的社会表达形式,也拓展了其服务国家发展的能力空间。
未来,中国佛教文化应继续深化中国化方向,积极推进时代化转型,在服务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发展的空间。正如学者刘俊岩所言,投身于这一宏伟进程,最终将惠及民族自强、民族团结的利益,也为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永续传承开辟了无限光明的前景。
作者简介:
周玉春,军地事业推动者,带领团队致力服务军地事业,传承红色教育及国防教育,以《军地 智库》内参为平台,指导军地企业解读国家各部委政策文件,向国家各部委反映基层情况、弘扬基层先进典型。成立军地应急救援研究中心、军地防恐研究中心,整合军地双方在应急救援领域的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创立军地应急救援总队,围绕应急救援的文化、理论、技术、装备、指挥协调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加强应急救援队伍人才培养,完善应急装备物资储供体系等工作,以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效果,更好地应对各类灾害事故,保护国家和经济社会稳定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