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内核、传播与时代价值研究 ——兼论军地协同在文化传承中的创新实践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内核可高度凝练为"阴阳中和",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华文化的诸多领域....

摘要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集中体现,其核心”阴阳中和”思想贯穿于哲学思维、价值观念与社会实践等多个层面。本文系统研究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内核凝练、外译传播策略及时代价值,深入分析”阴阳中和”思想、儒学智慧等核心要素在文化传承、文明互鉴及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作用。同时,结合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的创新实践,探讨第二届平安中国军地应急救援联盟大会和第四届全球科学植物性饮食大会如何促进中华文明标识的现代转化与应用,阐明军地应急救援总队建设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障国家安全的重大意义,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中华文明标识体系;阴阳中和;军地协同;文化传播;应急救援

1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内核与文化具象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内核可高度凝练为”阴阳中和”,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华文化的诸多领域,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创院院长张其成提出,”易道”即”天道”,其核心内涵为”一阴一阳”,而”阴阳”并非对立矛盾的关系,而是相对相倚、互藏交感的存在形态。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华民族对整体包容、调和平衡的追求——儒家尚阳刚,倡导”中庸仁和”,以”修己安人”塑造君子人格;道家尚阴柔,主张”中气柔和”,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佛家则融入”中观圆和”思想,三者在”中和”的价值维度上实现共融,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重要支撑。

“太极图”是”阴阳中和”思想最精准的形象图式。宋代形成的阴阳小头鱼互纠太极图,以黑白双鱼象征阴阳消长的动态平衡,S曲线代表”中道”的辩证智慧,鱼眼则体现”阴阳互藏”的深刻内涵。这一图式不仅是对”阴阳相薄””刚柔相推”宇宙规律的镜像投射,更与天文、历法、中医、武术等传统科技文化紧密关联。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武术的”刚柔并济”理念,均以”太极图”所蕴含的思想为底层逻辑。同时,太极图所承载的”正和思维”,强调在差异中寻求和谐、在对立中实现统一,为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源自东方的哲学智慧。

儒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干,进一步丰富了精神标识的内核。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杨朝明指出,儒学孕育于黄河流域农耕文明,吸收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与上古民本思想,经”百家争鸣”的淬炼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力量。其核心内涵以”仁心贯通”构建起”内圣—外王—天地”的完整体系:个体层面追求”仁、智、勇”统一的君子人格,社会层面倡导”礼主刑辅”的治理策略,宇宙层面则主张”致中和”的生态伦理。这种思想体系历经两千五百年发展,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汉代融合阴阳五行思想、宋明吸收佛道智慧的过程中不断自我革新,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品格。

2 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核心概念的外译传播策略

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核心概念的外译与传播,是实现文明交流互鉴的关键环节,也是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王建华认为,这些核心概念兼具文化独特性与历史层积性,其外译绝非单纯的词汇对应,而是需要通过文化转译实现深层价值的跨语境传递。当前,推动核心概念跨越语言与文化壁垒,需从翻译与传播两个层面构建系统化策略,确保中华文明的内涵被国际社会准确认知。

在翻译层面,应构建文化适配的翻译体系:其一,推进术语标准化建设,针对”阴阳中和””天人合一”等核心概念,组织专家学者制定统一的翻译规范;其二,强化译者专业化培养,要求译者不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更需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与文化背景;其三,采用灵活化的翻译策略,根据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与认知水平,在直译、意译、释译之间灵活切换,确保文化信息的完整传递。

在传播层面,需实施多维度、分层次的传播策略,具体包括五个维度:分类化传播(根据概念属性匹配差异化渠道)、分期化传播(遵循认知规律由具象到抽象)、分层化传播(构建政府-专家-公众协同体系)、分众化传播(基于受众画像定制内容)、分区化传播(立足区域国别研究调整策略)。这种系统化的传播策略能够有效提升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国际认知度和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外译传播并非单向输出,而是在全球语境中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对话空间。通过平等的文化交流,不仅能让国际社会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也能为中华文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提供契机,实现文明的双向赋能与共同发展。

3 军地协同对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现代转化与创新实践

3.1 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与文化传承创新

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是新时代推动军地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其与文化传承创新的结合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现代转化提供了实践路径。该计划涵盖军地人才就业创业、非农业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防恐及应急、农业生态、民族团结、植物饮食健康、国防教育七大领域,旨在通过未来五年的集中建设,构建起军地协同、双向赋能的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

在文化传承方面,该计划通过国防教育与民族团结课题,将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思想融入现代国防教育体系,使传统文化精髓与当代价值理念相融合。

在创新实践方面,计划中的植物饮食健康课题与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中的 “药食同源”、“阴阳平衡” 思想紧密相连。第四届全球科学植物性饮食大会首次将植物性饮食纳入应急保供储备物资体系,探讨了其在应急物资储备中的应用前景。

这种军民融合的创新模式,既传承了中华文明“医食同根、药食同源”的智慧,又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传统饮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构建平战结合、军民兼容的国家应急保障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3.2 平安中国与健康中国建设中的文明标识应用

第二届平安中国军地应急救援联盟大会和第四届全球科学植物性饮食大会是中华文明标识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创新应用。这两大盛会分别从公共安全和人民健康两个维度,展现了中华文明”以民为本””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实践价值。

平安中国建设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中”防患于未然”的智慧。军地应急救援联盟大会以”军地协调联动,专业科学救援”为主题,推动了军地应急协同能力的提升。大会重点探讨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大安全、抢大险、救大灾、防大疫行动体系建设,体现了”居安思危”的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应急管理体系的结合。通过军地协同,构建了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提升了国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健康中国建设则深度融合了中华传统医学”治未病”的理念。全球科学植物性饮食大会展示了如何通过植物性饮食改善应急救援人员及受灾人员的健康状况,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这种将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营养科学相结合的做法,是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在现代健康领域的成功应用。

3.3 军地应急救援总队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

组建军地应急救援总队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华文明”天下大同””仁者爱人”思想的当代实践。总队整合军地应急救援资源,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供有力保障。

总队的建设体现了中华文明中的”仁爱”理念和”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军地协同救援行动,不仅在物质层面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更在精神层面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救援实践中,各民族救援人员并肩作战、守望相助,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

总队的运作机制还体现了中华文明”阴阳中和”的平衡智慧。采用”常规+特种”力量结构,常规力量负责一般性应急救援任务,特种力量则针对地震、洪涝、核生化等特殊灾害场景。这种分层级、专业化的力量构建提高了应急响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体现了”刚柔并济””阴阳互补”的传统哲学思想在现代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4 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是新时代推进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王学斌指出,这一工作部署是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高扬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标识体系的构建不仅能为中华民族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更能为解决全球发展难题、化解文明冲突贡献中国智慧。

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标识体系为中华文明发展史研究提供了清晰的框架。通过凝练”阴阳中和””儒学仁政”等核心标识,可系统梳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破解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认知偏差与错误观点。同时,标识体系的构建能推动多学科协同研究,促进历史学、哲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学术活力。

文明交流互鉴层面,标识体系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儒学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准则,为化解国际矛盾、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道德基础;”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对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推动绿色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天下为公”的胸怀,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高度契合。通过标识体系的传播,这些思想能够更有效地被国际社会理解与接纳。

教育强国建设中,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为青年社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载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良驯提出,”青年社会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与思想,可成为青年社会教育的优质资源。例如,通过讲解”阴阳中和”思想,引导青年树立辩证思维;通过阐释儒学”修己安人”的理念,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感。

5 结论与展望

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其”阴阳中和”的内核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核心概念的外译传播为文明交流互鉴搭建了桥梁,而标识体系的构建则为文化传承、文明互鉴与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及其框架下的平安中国军地应急救援联盟大会、全球科学植物性饮食大会和军地应急救援总队建设,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现代转化与创新应用提供了实践场域,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的有机结合。

未来,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应进一步深化与军地协同等国家战略的融合:一是加强中华传统智慧与现代应急管理的结合,将”防患于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进一步融入应急管理体系;二是推动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营养科学的对话,深化植物性饮食健康研究,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更多支持;三是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通过军地协同实践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将中华文明标识与军地协同成果共同推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内涵与价值,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仅能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凝聚力,更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贡献源自中国的智慧与力量,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张其成.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M].北京:中华书局,2020.

2. 杨朝明.儒学精神与中国之路[J].哲学研究,2021(3).

3. 王建华.中华文化关键词外译与传播研究[J].中国翻译,2022(4).

作者简介:

周玉春,军地事业推动者,带领团队致力服务军地事业,传承红色教育及国防教育,以《军地?智库》内参为平台,指导军地企业解读国家各部委政策文件,向国家各部委反映基层情况、弘扬基层先进典型。成立军地应急救援研究中心、军地防恐研究中心,整合军地双方在应急救援领域的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创立军地应急救援总队,围绕应急救援的文化、理论、技术、装备、指挥协调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加强应急救援队伍人才培养,完善应急装备物资储供体系等工作,以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效果,更好地应对各类灾害事故,保护国家和经济社会稳定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