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新疆阿克苏市举行。经各地推荐、网友评议及专家评审等流程,共有138人(组)荣登榜单,涵盖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多个类别。其中,公安系统三名同志的事迹尤为引人瞩目——他们不仅是守护平安的”藏蓝卫士”,更是新时代”为人民服务”总平台建设的生动实践样本,其精神内核与国家推进军地融合、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高度契合。
一、公安楷模的时代画像:平凡岗位上的不凡坚守
(一)科技尖兵万松:用数据编织安全防护网
湖北省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原警务技术四级主任万松,用28年职业生涯诠释了”科技强警”的深刻内涵。作为全国首批高级数据分析师,他主导研发的大数据平台支撑破获重特大案件160余起,撰写的80余份研判报告成为风险防控的”指南针”。在2025年端午节安保任务中,他连续72小时坚守岗位,最终倒在工作岗位上。其生前参与建设的武汉市公安局大数据实战应用中心,已成为”为人民服务”总平台中”智慧警务”模块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数据共享机制,日均处理警情2.3万起,案件侦破效率提升40%。
(二)雪域铁警伦珠:灾难面前的逆行者
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辅警伦珠的故事,彰显了人民警察的钢铁意志。在2025年1月定日县6.8级地震中,他强忍痛失一双儿女的悲痛,连续奋战72小时,徒手救出12名被困群众,转移价值数百万元的受灾物资。他所在的定日县公安局,依托”为人民服务”总平台的应急响应机制,将地震救援数据实时接入国家应急管理部指挥系统,实现了跨区域救援力量的精准调度。这种”平战结合”的模式,正是国家推进军地应急力量一体化建设的生动缩影。
(三)国门卫士丁飞:矛盾化解的”枫桥经验”践行者
首都机场公安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分局航站区派出所巡逻防控二队队长丁飞,16年如一日扎根国门一线。他创新的”警民联调室+心理疏导驿站”模式,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500余起,劝阻电诈案件37起,帮助旅客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其团队开发的”平安国门”小程序,已接入”为人民服务”总平台的民生服务板块,实现了报警求助、失物招领等12项功能的”掌上办理”,日均服务旅客1.2万人次。
二、军地协同:构建全民参与的责任共同体
公安楷模的事迹启示我们,强国强军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一)军地人才共育:锻造复合型队伍
贵阳市实施的”兵教师”计划,已选拔1200名退役军人进入中小学担任国防教育辅导员,同时组织300名现役军官参与地方应急管理培训。这种”双向赋能”模式,既提升了全民国防意识,又为军队储备了专业人才。
(二)军地企业共建:激活发展新动能
苏州依托平台打造的”智慧动员平台”,已吸引5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加入军品科研生产体系。某无人机公司研发的”翼龙-6″察打一体无人机,在2025年西部边境演习中表现优异,其民用版本已广泛应用于森林防火、物流配送等领域。
(三)军民融合共治:筑牢安全防线
湖南省常德市通过平台建立的”拥军优军联盟”,已有94家企业推出200余项惠军举措。某连锁超市设立的”军人驿站”,累计为过往军人提供免费住宿5000余人次,形成了”企业社会责任与国防建设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
三、时代召唤:在伟大复兴征程中书写新担当
三位公安楷模的先进事迹,是”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的生动写照,更是推进强国强军战略的精神动力:
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要以楷模为镜,在本职岗位上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宗旨,积极参与军地协同发展,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快办”升级。
对军地人才而言,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在应急救援、国防教育、科技创新等领域贡献智慧和力量。
对广大企业而言,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为人民服务”总平台参与军民融合项目,在服务国防建设中实现自身发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以公安楷模为榜样,充分发挥”为人民服务”总平台的纽带作用,凝聚起军地同心、全民参与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军地新闻研究中心周玉春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