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文物保护利用,中华文脉焕新彩

近日,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工作会议在陕西西安举行....

近日,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工作会议在陕西西安举行,会议聚焦文物与科技深度融合,展现了我国以科技创新推动文物事业发展的积极成效与广阔前景。

从古代壁画的病害治理,到珍贵碑刻的防震加固,再到石窟艺术的数字化呈现,科技正全方位赋能文物领域。”十三五”以来,各科研基地针对文物”防、保、研、管、用”的关键需求,开展了大量科研攻关,突破了一系列”卡脖子”技术难题。

在风险防控方面,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等技术构建起文物安全的”智慧防线”。文物防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提出砖石质文物建筑损伤预测理论模型,其研发的新型稳定性提升措施已应用于西安碑林开成石经等文物,相关馆藏文物防震装备也经受住多次强震考验。

保护修复领域同样成果斐然。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敦煌研究院)建成世界首个文物多场耦合实验室,针对微生物侵蚀、风化等病害,研制出系列专有材料与综合技术体系,这些成果不仅守护了莫高窟,还推广至国内外众多文物保护工程。

科技也让考古学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遗传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通过古 DNA 技术,确证哈尔滨人是最早丹尼索瓦人支系,为人类演化研究提供了关键证据。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则厘清了中国冶金起源脉络,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冶金史研究中的话语权。

而在文物活化利用上,数字化技术让文物”活”起来。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基地与云冈研究院合作,实现云冈石窟第 3 窟整窟 1:1 复制,”数字云冈”相关项目的推进,更让文化瑰宝通过网络”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目前,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已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40 家基地的固定人员中,高级职称占比 58%,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 71%。同时,各地也积极探索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如山西成立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陕西实施”秦鼎计划”等。

此外,各科研基地还通过设立工作站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向基层辐射,国内协同创新网络日益完善。在国际上,我国与 20 多个国家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纺织品文物保护基地发起的”世界丝绸互动地图”项目等,正让中国文物保护智慧走向世界,中国也正从国际标准的”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科技的注入,让古老的文物在新时代重焕生机,也为中华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磅礴的时代新生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文物事业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军地新闻研究中心梁伟文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