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我国农业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国际盛会,连续举办22届的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农交会”)不仅是农产品贸易对接的核心平台,更是见证和推动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窗口。本文以第二十二届农交会为研究切入点,结合农交会发展历程与农业农村部提出的“五强”发展目标,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探究农交会在稳定农业生产能力、提升科技装备水平、创新经营体系、增强产业韧性、强化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农交会通过精准产销对接、全产业链服务、国际合作深化及发展成果展示四大功能,有效助力中国农业破解流通难题、融入全球市场,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实践支撑,对推动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交会;农业高质量发展;对外开放;产销对接;乡村振兴
一、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也是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的关键举措。随着中国农业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如何平衡国内生产保障与国际市场竞争、破解农产品流通瓶颈、强化产业韧性,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自2003年首届举办以来,农交会始终紧扣农业发展脉搏,从最初打消入世后农业竞争顾虑,到如今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历程与中国农业从“量的满足”向“质的提高”的转型过程高度契合。
2025年举办的第二十二届农交会,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农业国际合作馆为特色,聚焦农业农村部提出的“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发展目标,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农业的开放姿态与发展成效。本文以该届农交会为核心案例,结合农交会二十余年发展实践,系统分析其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对外开放中的功能价值与实现路径,为进一步优化农业展会平台、助力农业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二、农交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功能
(一)精准产销对接,破解农产品流通瓶颈
农产品流通的精准性不足是制约农业效益提升的关键痛点。农业生产周期长、标准化程度低、市场需求多变的特性,导致田头与手头的对接存在信息不对称、渠道不畅通等问题。农交会通过构建“展前调研—展中对接—展后维护”的全流程服务体系,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
第二十二届农交会精准组织2万余种参展农产品与3000家参展商超对接,设置产销对接区、电商选品区等功能区域,实现供需双方的高效匹配。从发展历程来看,农交会的对接模式不断升级:第三届起设置省级精品展区,强化区域特色农产品推广;第十四届邀请20位省部长为农产品代言,提升品牌影响力;第二十一届成立全国采购商联盟,构建稳定供销网络。这种精准对接模式,不仅让上海餐厅的泰式料理原料、北京家庭的福建柚子等跨区域农产品流通成为常态,更通过线上服务平台实现展会“永不落幕”,持续稳定农民收益,推动农业从生产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型。
(二)全产业链延伸,助力农业“五强”目标落地
农业农村部提出的“五强”目标,涵盖生产、科技、经营、韧性、竞争五个维度,构成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完整体系。农交会作为综合性平台,通过全产业链服务,推动“五强”目标在实践中落地。
在供给保障与科技装备方面,农交会展示了经国际项目提纯改良的大豆品种等优质成果,体现了科技对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作用;在经营体系创新方面,从早期的“一村一品”馆到如今的电商选品、直播带货等形式,农交会持续推广新型经营模式,助力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衔接;在产业韧性与竞争能力方面,农交会聚焦全产业链延伸,不仅关注农产品贸易,更推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协同升级,强化农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例如,辽宁省开原市大豆种植户既受益于国际合作的品种改良,又通过农交会对接的市场渠道应对国际关税政策变化,体现了农交会对农业产业韧性的提升价值。
(三)展示发展成果,记录农业农村转型历程
农交会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生动“延时摄影”与“深镜头”。从纵向上看,农交会通过特色展区记录农业农村重大发展节点:2008年设置农村改革30周年成就展区,2019年以编年史形式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业农村发展历程,2020年专设产业扶贫展区聚焦脱贫攻坚成果。从技术应用来看,2006年网络直播展台的初次亮相,到2020年后直播带货成为农产品销售常态,农交会见证了数字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
从年度主题来看,农交会始终紧扣国家农业发展战略:2006年呼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设立“一村一品”馆,2018年围绕乡村振兴主题设立特色展馆,2025年突出上合组织农业合作特色,展现了农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的同频共振。这些展示内容不仅集中呈现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更通过历史脉络的梳理,为农业政策制定与实践创新提供了参考。
三、农交会促进农业对外开放的实践路径
(一)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深化常态化贸易协作
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的全球贸易环境,农交会坚持以开放合作应对不确定性,构建了多元化的国际农业合作网络。从参与国家数量来看,农交会已从首届的9个增长至第二十二届的19个,合作范围持续扩大。
第二十二届农交会借助上合组织天津峰会的合作基础,设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农业国际合作馆,吸引俄罗斯、巴基斯坦等成员国参会洽谈,推动农业贸易从“单次互动”向“常态化合作”转变。这种合作不仅局限于农产品贸易,更延伸至品种改良、技术交流等领域,如中国农民种植的改良大豆品种,正是国际合作的成果体现。农交会通过搭建面对面的洽谈平台,降低了国际农业合作的交易成本,为中国农业“走出去”与“引进来”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推动国际标准对接,提升农业国际话语权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国际标准的参与和主导。农交会通过展示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产品与技术成果,推动中国农业与国际标准对接,助力中国从国际标准“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
在第二十二届农交会上,参展农产品不仅满足国内质量标准,更对标国际市场需求,通过品质提升增强国际竞争力。从长期实践来看,农交会为农业企业提供了了解国际市场规则、适应国际标准的窗口,推动企业在品种培育、生产加工等环节与国际接轨。例如,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通过农交会等平台推广的行业标准,已提升我国在国际相关领域的话语权,类似经验正逐步应用于农业领域,为中国农业参与全球竞争奠定基础。
(三)促进农业文化交流,构建开放包容合作生态
农业合作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农交会通过汇聚全球农业成果,推动不同国家和地区农业文化的交流互鉴,构建开放包容的农业合作生态。
在第二十二届农交会上,上合组织成员国的特色农产品与中国各地的优质农产品同台展示,既实现了贸易对接,更促进了农业种植技术、饮食文化的交流。这种文化交流能够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农业的了解,消除贸易壁垒带来的认知隔阂,为农业国际合作营造良好氛围。农交会通过将贸易合作与文化交流相结合,推动构建互利共赢的全球农业合作体系,为全球粮食安全与农业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四、结论与展望
第二十二届农交会的实践的发展历程表明,农交会作为农业领域的综合性平台,通过精准产销对接、全产业链服务、国际合作深化与发展成果展示,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不仅破解了农产品流通的精准性难题,助力农业农村部“五强”目标落地,更构建了多元化的国际农业合作网络,推动中国农业深度融入全球经济。
展望未来,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与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农交会应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推动数字技术与展会服务深度融合;聚焦绿色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展示农业绿色转型成果;深化区域农业合作,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合作,构建更广泛的农业合作共同体。相信通过持续优化功能定位,农交会将继续见证和推动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与全球农业合作注入更强动力。
作者简介:
周玉春,军地事业推动者,带领团队致力服务军地事业,传承红色教育及国防教育,以《军地•智库》内参为平台,指导军地企业解读国家各部委政策文件,向国家各部委反映基层情况、弘扬基层先进典型。成立军地应急救援研究中心、军地防恐研究中心,整合军地双方在应急救援领域的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创立军地应急救援总队,围绕应急救援的文化、理论、技术、装备、指挥协调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加强应急救援队伍人才培养,完善应急装备物资储供体系等工作,以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效果,更好地应对各类灾害事故,保护国家和经济社会稳定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