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法治双轮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根基与实践路径研究

“十四五”时期,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度推进与全面依法治国纵深发展形成协同效应....

摘要“十四五”时期,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度推进与全面依法治国纵深发展形成协同效应,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制度根基。本文基于制度优势转化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系统剖析民主法治双轮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实践成效与优化路径。研究表明,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民意吸纳机制为发展注入内生动力,全面依法治国通过制度保障营造稳定环境,二者有机统一于国家治理实践,是破解发展难题、延续“两大奇迹”的核心支撑,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久制度动能。

关键词民主法治;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依法治国;高质量发展;制度根基

一、引言

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亟需坚实的制度保障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四五”时期,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从理论走向实践深处,全面依法治国实现从“有法可依”到“良法善治”的跨越,二者形成的双轮驱动格局,成为应对风险挑战、凝聚发展共识的关键抓手。当前,学界对民主与法治的单独研究已较为成熟,但对二者协同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实践路径的系统性研究仍有待深化。基于此,本文以“十四五”时期的实践成果为切入点,探究民主法治双轮驱动的运行逻辑与优化策略,为新时代制度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提供理论参考。

二、民主法治双轮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一)制度优势转化理论:核心分析框架

制度优势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保障,民主法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协同运行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人民当家作主”,通过多元民意吸纳机制凝聚发展共识,解决高质量发展中的“动力不足”问题;全面依法治国围绕“良法善治”,以系统制度规范划定发展边界,破解高质量发展中的“秩序失衡”难题。二者的协同发力,实现了“活力激发”与“秩序保障”的有机统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制度支撑。

(二)民主与法治的协同机理

民主是法治的价值根基,法治是民主的制度保障,二者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立法联系点、民主恳谈会等载体,将群众诉求转化为法律条文与政策举措,确保法治建设始终贴合发展实际与民生需求;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国通过法定程序规范民主实践,使民意表达、决策参与等环节有章可循,避免民主流于形式。这种“民主凝聚共识、法治保障落实”的协同模式,既确保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导向符合民心,又保障发展进程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三、“十四五”时期民主法治双轮驱动的实践成效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凝聚高质量发展的民意合力

 1. 民意吸纳机制不断健全。“十四五”期间,我国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民主参与体系,“十五五”规划编制网络征求意见收获超311.3万条建言,54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实现群众“金点子”直达最高立法机关,让国家决策与民心同频共振。全国人大常委会80件次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吸引近19万人次参与,立法的民意基础持续夯实。

2. 协商民主效能显著提升。49次政党协商会议精准聚焦高质量发展议题,全国政协6000余件提案直击产业升级、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为科学决策提供多元智慧支撑。基层民主实践不断丰富,浙江温岭民主恳谈会、城乡社区议事群等载体,让群众从发展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二)全面依法治国: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屏障

1. 法律体系日趋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健全,民营经济促进法、乡村振兴促进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关键法律相继出台,为高质量发展划定清晰制度边界。针对平台经济乱象、生态环保等新问题,法律供给的及时性与针对性显著增强,实现“发展到哪里,法治就跟进到哪里”。

2. 法治环境持续优化。法治政府建设纵深推进,国务院各部门采纳代表委员意见建议5000余条,出台涉企利好政策2000余项,严格规范涉企执法行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速形成。司法公正保障有力,北京金融法院纾困50余家民营企业,最高人民法院平等保护企业权益,让市场主体吃下“定心丸”;惩治缅北电诈、生态公益诉讼等实践,彰显法治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的核心作用。

(三)协同效应凸显: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

民主与法治的有机统一,在乡村振兴、改革攻坚等领域形成显著协同效应。在乡村振兴一线,民主恳谈会凝聚整治共识,法治规范确保惠农政策落地见效;在改革前沿,民主决策汇聚各方智慧,法治手段巩固改革成果。这种协同既通过民主实践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又依靠法治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既以民主渠道回应民生诉求,又用法治方式解决教育、医疗等民生难题,推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延续。

四、优化民主法治双轮驱动的路径建议

(一)健全民意转化机制,强化民主对发展的精准赋能

完善基层立法联系点运行机制,扩大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的参与权,推动民意表达从“广泛参与”向“精准高效”转变。创新协商民主形式,利用数字技术搭建线上协商平台,实现民主协商与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具体场景深度融合,让民主实践更直接地服务于高质量发展。

(二)提升法治供给质量,增强法治保障的针对性

聚焦高质量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挑战,加快数字经济、绿色转型等领域的立法进程,完善法律配套细则,避免“法律空转”。深化法治政府建设,推行涉企政策合规审查机制,规范自由裁量权,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司法服务,建立知识产权、生态环保等专业司法团队,提升法治对重点领域发展的保障效能。

(三)深化协同治理实践,释放制度融合的叠加效应

建立民主与法治协同的工作机制,在重大政策制定中实现“民主调研—法治论证—民主监督—法治保障”全链条贯通。推动协同实践向基层延伸,将民主恳谈与法治宣传、纠纷调解相结合,在社区治理、乡村振兴中形成“民主议事、法治定纷”的治理闭环。加强数字技术赋能,构建民主参与与法治监督的智慧平台,提升协同治理的效率与透明度。

五、结论 

“十四五”时期的实践充分证明,民主与法治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发展注入内生动力,全面依法治国为发展筑牢制度屏障,二者的协同发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需进一步健全民主法治协同机制,让民主更接地气、法治更具效能。唯有持续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向纵深发展,才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让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作者简介:

周玉春,军地事业推动者,带领团队致力服务军地事业,传承红色教育及国防教育,以《军地•智库》内参为平台,指导军地企业解读国家各部委政策文件,向国家各部委反映基层情况、弘扬基层先进典型。成立军地应急救援研究中心、军地防恐研究中心,整合军地双方在应急救援领域的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创立军地应急救援总队,围绕应急救援的文化、理论、技术、装备、指挥协调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加强应急救援队伍人才培养,完善应急装备物资储供体系等工作,以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效果,更好地应对各类灾害事故,保护国家和经济社会稳定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