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民叙事与乡村振兴的多元实践路径—— 基于第五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的案例研究

“中国新农民”故事会作为展现乡村振兴实践的重要平台,其五年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创新案例。

摘要:“中国新农民”故事会作为展现乡村振兴实践的重要平台,其五年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创新案例。第五届故事会首次落地云南文山州,16位新农民代表的叙事样本,集中呈现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非遗文化传承、电商助农创业等乡村振兴多元路径。本文以本届故事会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与案例梳理,剖析新农民群体的身份特征、实践模式及价值贡献,并重点结合军地协同发展七大课题五年计划中绿色农业推广、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揭示新农民叙事对乡村振兴的赋能机制。研究表明,军地协同政策为新农民群体提供了技术、资金与制度保障,而退役军人参与则进一步强化了乡村产业的组织化水平。本研究为新时代乡村人才培育与乡村发展实践提供学理参考。

关键词​:新农民;乡村振兴;军地协同;退役军人;多元路径;人才赋能

一、引言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的振兴,新农民作为乡村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既是农业现代化的实践者,也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乡村产业的创新者。自2021年创办以来,“中国新农民”故事会连续五年被列为“中国农民丰收节重点活动”,累计吸引23个省份71位新农民代表参与,通过基层叙事的方式,生动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与乡村发展的鲜活实践。2025年10月,第五届故事会首次走进云南,以“耕耘乡村向未来”为主题,聚焦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特色路径,为研究新农民群体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典型样本。

当前,学界关于新农民的研究多集中于政策支持、创业困境、技术应用等维度,而对新农民叙事实践与政策协同机制的研究相对薄弱。新农民的故事分享不仅是个人经历的呈现,更是乡村振兴实践的微观缩影,蕴含着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社会治理的深层逻辑。基于此,本文以第五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的案例为切入点,系统分析新农民群体的实践模式与叙事价值,并结合军地协同绿色农业推广课题与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政策,探讨如何通过强化新农民赋能,推动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

二、第五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的叙事样本与实践类型

(一)叙事样本的身份特征

本届故事会的16位新农民代表均来自云南各市(自治州),身份涵盖“产业带头人”“文化守护者”“新农创客”三类核心群体。从从业领域看,覆盖农业生产、非遗传承、电商创业等多个维度;从实践场景看,涉及高原特色种植基地、非遗工坊、乡村电商服务中心等多元空间;从价值导向看,既注重经济效益提升,也强调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体现了新时代新农民“多元融合”的身份特质——他们既是扎根土地的生产者,也是链接市场的经营者,更是传承乡村文脉的守护者。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新农民代表具有退役军人背景或参与军地协同项目。例如,蓝莓种植基地负责人李建春曾服役于武警部队,其管理的基地被纳入“军地生物科技示范基地”,应用量子生物有机肥技术提升农产品品质与产量,体现了军地协同在绿色农业领域的深度融合。

(二)实践类型的多元呈现

1.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以周艺畅、李建春等产业带头人为代表,依托云南高原独特的气候与地理条件,发展蓝莓种植等特色产业。通过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动农产品从“粗放种植”向“精品化培育”转型。这一模式与军地协同绿色农业推广课题高度契合,例如“军地一号·禾缘量子生物有机肥”技术的应用,使作物增产10%-30%,农药残留指标降至未检出水平,达到欧盟标准。在“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辐射效应下,周边农户年均增收1.3万元以上,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2.非遗文化活化传承模式

鲁凤珊等文化守护者坚守白沙坡刺绣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创新设计、品牌打造、电商推广等方式,让传统手艺走出“深闺”。此类实践与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政策中“支持退役军人中的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发挥自身特长”的导向相呼应。例如,退役军人王某某在楚雄州创办彝族刺绣合作社,吸纳农村留守妇女参与,产品通过军地共建的“营院超市”渠道销往东部战区,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成为文化赋能产业的典范。

3.电商助农创业模式

李婷婷、万旭俊等新农创客返乡创业,借助电商平台搭建乡村特产与全国市场的桥梁。这一模式得到军地协同物流网络的支持,如“黔货出山进军营”项目通过军民两用物资储运中心,将贵州农产品直供东部战区,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在云南,文山三七、普洱茶叶等特产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其中30%的订单来自军营超市专柜,形成了“平时服务民生、战时应急保障”的供应链韧性。

三、新农民叙事对乡村振兴的赋能机制

(一)人才赋能:军地协同培育复合型新农民

新农民故事的传播,本质上是乡村人才价值的彰显过程。16位代表的实践证明,新农民群体具备“技术素养、市场思维、文化意识”三位一体的核心能力。在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框架下,退役军人事务部等16部门联合推出的《关于促进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为人才赋能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训”“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等专项计划,退役军人快速转型为乡村产业骨干。例如,云南红河州退役士兵张某参与“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后,创办蜂蜜合作社,产品纳入军委机关营院超市采购清单,带动200余户农户增收。

(二)产业赋能:绿色农业与市场拓展双轮驱动

新农民的实践突破了传统农业“种什么卖什么”的单一模式,构建起“特色种植+文化创意+电商营销”的多元产业体系。​军地协同绿色农业课题通过技术导入推动产业升级,如量子生物有机肥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使农药使用量减少47%,产量提升15%。同时,“黔货出山进军营”等模式打通了农产品进军营渠道,仅贵州一地就通过180余个营院超市实现年销售额超亿元。这种“技术+市场”的双重赋能,为乡村产业注入持续动力。

(三)文化赋能:非遗传承与红色基因融合

新农民的故事蕴含着深厚的乡村文化底蕴与新时代奋斗精神。在军地协同背景下,非遗传承与国防教育相结合,形成独特文化赋能路径。例如,新疆纳克西湾地毯公司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物为原型开发的手工地毯,既传承非遗技艺,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产品远销海外。在云南,部分非遗工坊被纳入“国防教育示范基地”,通过展示军民融合成果,增强公众的国家认同感。

(四)经验赋能:军地共建标准化推广体系

新农民的叙事是基层实践经验的总结与传播过程。在军地协同机制下,这些经验通过标准化流程快速复制。例如,林芝市探索的“企业+村集体+农户+基地+部队”订单农业模式,已被推广至西藏其他地区,累计带动农户增收3000余万元。泉州市则通过“新农人数据库”与“人才驿站”建设,实现经验共享与精准服务,计划到2027年培育8.5万名新农民。

四、军地协同与新农人培育的互动机制

(一)政策衔接: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地

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与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政策,共同构成新农民培育的制度性基础设施。具体而言:

资源整合​:军队的标准化需求为农产品提供稳定市场,如“黔货出山进军营”项目要求企业保质量、保价格、保供应。

技术导入​:军地生物科技示范基地推广量子肥、节水灌溉等技术,提升农业科技含量。

资金支持​:对退役军人农业创业提供担保贷款、税收优惠等政策,降低创业风险。

(二)实践创新:多元主体协同共治

新农民培育涉及政府、军队、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在云南文山州,形成了“政府统筹+军队引流+企业运营+新农民执行”的协同模式:

政府负责政策配套与基地建设;

军队通过采购需求引导产业方向;

企业提供技术、市场与管理支持;

新农民作为一线执行者,整合资源落地项目。

这一模式在贵州、新疆等地得到验证,成为可复制的乡村振兴路径。

五、结论与建议

第五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通过16位新农民的叙事,生动展现了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与丰硕成果。新农民群体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以其多元实践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记录,更是乡村振兴实践的微观缩影,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基于案例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深化军地协同机制​:将“军地生物科技示范基地”“军营超市专柜”等模式制度化,推动绿色农业技术普及与农产品稳定销售。

2.化退役军人转型路径​:加强农业技能培训与创业扶持,使其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3.构建新农民培育体系​:借鉴泉州“新农人数据库”与林芝“订单农业”经验,实现人才的精准识别与高效赋能。

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新农民赋能,通过政策支持、平台搭建、能力培育等举措,让更多新农民扎根乡村、建设乡村,推动乡村振兴事业持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军地生物科技示范基地揭牌 “军地一号·禾缘量子生物有机肥”以量子科技推动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2)退役军人事务部等16部门关于促进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

(3)融合发展 共筑军地人才创新之路。

(4)蹚出一条军地协力合作共赢的创新之路。

(5)林芝市试点发展“订单农业”新模式 高质量推进农业产业化。

(6)力争每年新增0.85万人!事关这一队伍建设→。

(7)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8)牢记殷殷嘱托 建设美丽新疆 | 兵地一家。

作者简介:

周玉春,周玉春,军地事业推动者、社会活动家,现任军地管理中心总平台、为人民服务总平台主任,兼任中国退役军人培训创业指导中心主任、健康中国万里行组委会执行主席、《军地·智库》内参主任等职。其主导创建的《军地·智库》内参,以内部简报形式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基层实情、建言资政,已推动数十项战略性提案落地。同时,整合资源成立国家国际生物总平台、全球应急联盟、军地应急救援总队等机构,构建覆盖生物安全、应急救援、防恐维稳的协同网络。已牵头举办三届全球科学植物性饮食大会​(自2024年5月首届会议于北京召开),联合国际素食联盟、全球素食总平台等机构,推动植物性饮食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大会倡导“大食物观”,联动绿色农业企业,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助力构建低碳、健康的国民饮食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