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连绵不绝的文明史,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本文聚焦新疆纳克西湾手工地毯开发有限公司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为原型开发的地毯产品,立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探讨其在文化传承、产业创新与军地协同战略中的双重价值。该地毯既以精湛工艺延续了和田手工地毯的千年技艺,又通过国宝级文物元素的现代转化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更对接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任务,实现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与战略价值的统一,为新时代传统手工艺“守正创新”提供了典范,彰显了中华民族深厚历史积淀下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和田手工地毯;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自信;军地协同七大课题
一、引言
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互融共生,共同铸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星河。新疆和田手工地毯便是这一历史进程的生动见证——其织造技艺可追溯至汉代,历经千年传承,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既是维吾尔族民众智慧的结晶,更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实物载体。
近年来,面对现代工业产品的冲击与传统传承模式的局限,和田手工地毯面临“技艺断代”“市场适配不足”等挑战。在此背景下,新疆纳克西湾手工地毯开发有限公司深挖中华民族历史文物资源,以新疆和田出土的汉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为设计原型,打造特色地毯产品。这一实践不仅让古老工艺焕发现代活力,更主动衔接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军地融合传播”相关任务,成为以文化自信推动传统手工艺复兴、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样本。
二、和田手工地毯的传统技艺与中华民族文化价值承载
和田手工地毯的技艺传承,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历史创造力的缩影。其以优质和田羊羊毛为原料,采用“通经断纬”纯手工编织技法,形成360道、540道、720道等不同精细度的工艺体系——道数越高,图案越繁复精美,一幅720道的大型地毯需2-3名工匠耗时1-2年完成,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对技艺的敬畏与对文化的坚守。
从文化价值维度看,和田手工地毯承载着三重历史记忆:其一,它是丝绸之路商贸往来的“活化石”,汉代以来便是中原与西域物资交换、文化互通的重要商品,见证了中华民族“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历史;其二,它是民族文化交融的载体,地毯图案中既有西域特色的“艾德莱斯”纹样,又融入中原传统的“云纹”“回纹”,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发展脉络;其三,它是传统生活智慧的结晶,地毯的防潮、保暖特性适配新疆气候,图案寓意中蕴含着对丰收、平安的祈愿,与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高度契合。
这种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的技艺与文化,正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它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历史厚度,更具备跨越时空的生命力,为当代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根基。
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地毯的创新意义:文化自信与战略协同的双重实践
(一)文物元素的历史激活:文化自信的具象表达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是1995年新疆和田尼雅遗址出土的汉代国宝级文物,其织锦纹样中“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字铭文,既反映了汉代天文历法与军事文化的融合,更见证了中原王朝与西域地区的紧密联系,是中华民族“大一统”历史进程的重要物证。
以该文物为原型开发地毯,首先是对中华民族历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将沉睡千年的文物图案从博物馆“请”出来,转化为现代生活中的实用艺术产品,让大众通过日常接触感受汉代文化的魅力,实现“让文物活起来”的文化传播目标。在设计上,企业既保留了织锦中“五星”“云气”“瑞兽”的核心元素,又根据地毯的矩形构图进行适配调整——例如放大“五星”纹样的视觉焦点,用和田地毯特有的“植物染色”工艺还原文物的绛红、宝蓝底色,既彰显文物的历史厚重感,又符合现代家居的审美需求,让文化自信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触摸、可使用的生活美学。
(二)传承模式的创新:对接军地协同七大课题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地毯的开发,并非单纯的商业行为,而是主动响应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军地协同文化惠民”课题的战略实践。企业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构建了“技艺保护—标准生产—军地传播”的创新体系:
1.技艺保护与人才培育:联合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将和田地毯编织技艺纳入“军地两用人才培训”体系(对接七大课题中“退役军人赋能乡村振兴”子任务),面向退役军人开展技艺培训,既解决传统技艺“传承人短缺”问题,又为退役军人提供就业技能,让手工艺传承与军民协同人才培育相结合;
2. 标准化生产与质量管控:邀请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田地区非遗保护中心专家参与流程优化,制定《“五星出东方”系列地毯生产标准》,明确羊毛选材、染色、编织的技术参数,在保证手工技艺内核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适配现代市场需求,这一做法呼应了七大课题中“非遗产业标准化建设”的要求;
3. 文化传播与军民协同:借助军地文化平台,展示“五星出东方”地毯的历史内涵与制作工艺,组织军人、军属参与地毯纹样设计体验活动,让传统文化成为连接军民情感的纽带,实现“文化惠民”与“军地融合”的双重目标。
这种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手工艺“单打独斗”的局限,将文化传承融入国家战略体系,既强化了文化自信的实践支撑,又拓展了军地协同的领域边界。
四、市场反响与文化传播成效:文化自信的国际彰显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地毯一经推出,便在国内外市场引发热烈反响:国内市场中,产品走进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高端家居卖场,成为文化爱好者与收藏者的青睐之选;国际市场上,产品远销美国、英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部分海外华人社团将其作为“中华文化符号”赠予国际友人,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从文化传播角度看,这款地毯的成功具有三重意义:其一,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连续性——从汉代织锦到现代地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活力,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国际感染力;其二,它打破了外界对新疆文化的刻板印象,通过地毯中蕴含的中原与西域文化交融元素,传递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其三,借助军地协同平台(如军队外事活动、国际维和部队文化交流),地毯成为“中国故事”的生动载体——例如在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文化展中,该地毯通过“五星”纹样与“和平”主题的关联,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维护统一”的历史传统。
市场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五星出东方”系列地毯累计销售额突破1.2亿元,带动和田地区1200余名手工艺人就业,其中包括87名退役军人。这一成效证明: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底蕴的文化创新,不仅能赢得市场认可,更能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
五、结论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地毯的成功案例,为新时代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多元的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传统手工艺的复兴,既要坚守技艺内核、深挖历史资源,又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及军地协同七大课题,实现“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战略价值”的统一。
从和田手工地毯的千年传承,到“五星出东方”文物的现代转化,再到军地协同的传播实践,这一过程充分彰显了:文化自信不是对历史的简单怀旧,而是基于历史积淀的创新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能够服务当代、连接未来的活态资源。未来,只有持续扎根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以创新思维激活传统文化,以战略视野推动文化协同,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为民族复兴注入更持久的精神动力。
作者简介:
周玉春,长期深耕军地融合、文化传承与民生服务领域,是兼具战略视野与实践能力的军地事业推动者、社会活动家。现任军地管理中心总平台主任、为人民服务总平台主任,同时兼任中国退役军人培训创业指导中心主任、健康中国万里行组委会执行主席、《军地・智库》内参主任等职,在军地资源协同、退役军人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等领域形成系统性实践成果。在文化传承领域,深度践行文化自信理念,于 2025 年 7 月统筹组织全国民族文化共融大会,搭建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平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尤其在民族手工艺传承、文物元素现代活化等方面探索实践路径,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与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实践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