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院长荣获多项国家级中医大奖 积极参与军地应急救援事业

在北京大兴区新康医院的诊室里.....

在北京大兴区新康医院的诊室里,中国古异骨骼传承研究院院长李智刚刚为一位胸椎粉碎性骨折患者完成治疗。看着患者重新站立的背影,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双妙手,传承三代医者智慧;满腔热忱,守护万家筋骨健康。从医近三十载,这样的场景已成为他日常工作中的常态。

这位医术精湛的中医正骨专家,在2018年三次荣获国家中医专家委员会、一带一路全国中医药展示大会特等奖和金奖,其独创的“古异骨骼疗法”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

三代师承,博采众长铸就医术根基

李智的从医之路始于1996年,当时他开始跟随家人系统学习中医正骨技术。2000年,他有幸得到国家亚运会武术教练蒋连娣的亲授,这为他今后的医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蒋连娣老师不仅传授手法,更让他领悟到正骨是“以手代药”的学问。她将武术中的发力技巧与正骨相结合,使李智掌握了“轻、巧、准、快”的复位精髓。

2016年,李智结识了曾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服务的保健医蔡世清。蔡老的一句“医者先修德”成为李智行医的座右铭。他从蔡老那里学到了经络调理的奥秘,一根银针在蔡老手中如游龙般穿梭,能精准激活患者气血。

“调形不如调气,调气不如调神”,这是李智从蔡世清那里领悟到的至高医学境界。

2018年,李智又拜入世界针灸名家于庆生门下,学习“飞针透穴”绝技。三位大师的倾囊相授,让他的医术融汇正骨、经络、针灸三大体系,形成了独特的“古异骨骼疗法”。

临床奇迹,古法新用展现中医魅力

李智的诊疗记录中,记录着一个个令人惊叹的病例。

2017年,北京一位民政局局长因脚踝陈旧性损伤跛行十余年,经李智一次手法复位后竟能正常行走。这位局长激动地说:“跑了十几家医院,没想到在这里重获新生。”

更令人称奇的是河南小伙尚华杰的案例。他胸椎粉碎性骨折,北京多家三甲医院均建议手术。但李智采用“古法牵引+经络松解”疗法,仅9天就让患者站立行走。X光片显示,错位的骨块奇迹般归位。

2019年,李智接诊了20名被疑难骨病困扰的儿童。4岁的赵宏轩因胸椎错位无法坐立,经三次手法调理后终于挺直了脊梁。孩子的母亲含泪道:“李大夫的手是菩萨手。”

这些案例背后,是李智对古法技术的创新性发展。他将传统正骨与现代解剖学结合,总结出“肌筋同治”、“骨络并调”等理论,尤其擅长无创治疗重症骨伤。

荣誉之路,医术精湛获国家认可

2018年,李智的医术才华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他连续三次站上“一带一路”中医药国际论坛的领奖台,其独创的“椎体三维复位法”获评“中医绝技金奖”。

2020年,他入选《中国名老中医事迹汇编》,2024年更斩获国际军地医药创新大会一等奖。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医术的肯定,也是对传统中医正骨技术的推崇。

面对荣誉,李智更看重技艺的传承。他培养了十余名弟子,严格要求他们“日练手法三百次,周读经典五更天”。一位王姓弟子回忆:“师父教我们摸骨时,要求蒙眼分辨黄豆与绿豆,说‘手底下的感知力就是患者的生机’。”

服务军民,积极参与应急救援

李智不仅在医院诊室治病救人,还积极参与军地应急救援总队的相关工作,为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将传统正骨技术与现代应急救援需求相结合,在多次应急救援演练中展示中医正骨技术在创伤救治中的独特价值。

李智院长认为,中医药在应急医疗救援中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骨折、关节脱位等急性损伤,中医正骨手法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兴起的今天,李智始终坚持“手法为主、器械为辅”的原则。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古异正骨三维模型”,通过数字化技术还原传统手法力道,已申请国家专利。

同时,他每月坚持下乡义诊,近五年累计服务偏远地区患者超2000人次。

如今,李智正筹备《古法正骨图谱》的编纂工作,希望将濒临失传的技艺系统留存。在他的诊室里,挂着一幅“正骨先正心,医人更医世”的书法作品,这已成为他行医生涯的真实写照。

随着军地应急救援合作的深入推进,李智表示将继续探索中医正骨技术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贡献更多中医智慧。(军地新闻研究中心周玉春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