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画卷,正在新时代的奋斗中恢宏铺展。
东海之滨,宁波舟山港,岸线上靠满万吨巨轮,桥吊装卸不停。截至今年9月11日,港口今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0万标准箱,较去年提前23天,再次刷新历史纪录。
借由海铁联运、江海联运,这个全球年货物吞吐量16连冠的超级大港,已将港口腹地拓展至长江上游,助力畅通长江黄金水道、西部陆海新通道。
江海通达,气象正新,见证华夏大地活力涌动,高质量发展拓开新的海天。
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立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承诺,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家家户户幸福生活、老老少少开心快乐,就是人间美景。我们要一起努力,让这美景越来越靓丽。”202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来到辽宁,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这样说道。心之所系,行之所至。从大山深处到胡同院落,从彩云之滇到北疆边陲,人民领袖的爱民公仆本色和赤子情怀一以贯之。
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进程中,人民是逻辑起点,亦是价值旨归。高质量发展的脉搏,永远为人民而跳动。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民生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公共服务不断完善。
“接诉即办”、“最多跑一次”等举措便民利民;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绿水青山带来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十四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每一个暖心数字背后,都是更为具象的“民生为大”。
理论创新: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伟力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思想,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新征程上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创造性的理论成果。 这一重要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和政治关系的理论,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
从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明确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创造性提出新发展理念,到作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2025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着重强调了新质生产力,指出“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从2023年地方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到在多个场合作出系统阐释和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发展成就: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五年来,在逆全球化寒流涌动、产供链遭受冲击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关口,2025年预计达140万亿元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成为稳定可靠的动力源。
创新引擎更为强劲。华夏大地处处活跃着向新而行的景象: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拔节生长”,传统产业乘“数”而上。
区域协调发展厚植优势。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区域板块发展优势日益显现。
美丽中国从愿景变为现实。2021年至2024年,中国以年均4.7%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年均5.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1.6%,是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
今日中国,1天内,2.4万户新设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1200多亿元货物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进出口贸易;1秒钟,超143万GB数据在云端传输,约6000个快递进入寄递渠道。 每一时、每一刻,都在以令人赞叹的速度,向
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目标不断前进。
安全根基: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战略智慧
“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春种秋收,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走进农田深处,察粮情、问粮事。 2021年,明确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2022年,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2023年,部署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形势环境越复杂、使命任务越艰巨,越要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党中央统筹发展与安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实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耕地保护硬措施,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方位夯实粮食、能源、产业安全基础。
既立足自身、以做强国内大循环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又兼顾内外、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全面部署,蕴含着辩证的眼光、长远的思考。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粮食、能源、产业、国防等安全基础,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一系列前瞻性谋划落地见效,推动中国经济航船稳健前行。
改革开放: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杭州六小龙”是怎样炼成的?随着浙江杭州一些科技企业频频火爆出圈,引发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从持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到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涵养创新生态,当地以改革点燃创造之火、以沃土培育科技之树。
钱塘江畔的生动实践,是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不少难关要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科学谋划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
在开放领域,浦江之畔,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启幕。一年一度,越来越多全球企业共赴“进博之约”。 近日,《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对外发布,从四个方面提出20条措施,再次表明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外资的信心和决心。
伟大复兴:迈向新征程的豪迈信心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打压遏制不断升级,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把握机遇就能化危为机、乘势而上。
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指明前进方向:“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积极识变应变求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
眺望注定不平凡的前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我们的力量更加充沛、信心更加坚实。
信心和力量,来自科学的指引、坚强的领航。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深刻阐释,凝聚着全党上下最大的共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党中央及时研判形势、作出决策部署,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稳经济、战疫情、抗灾害、保民生、应对外部强压……每一次关键时刻的抉择,每一程风雨无阻的跋涉,都反复证明:我们之所以能不断走向新的胜利,最根本的原因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今年9月24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世界听到了中国的郑重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视频致辞时宣布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
有的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上踟蹰不前,而中国选择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把握发展趋势、洞察发展规律、作出战略抉择,彰显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经过长期艰苦奋斗,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展开壮美画卷并呈现出无比光明灿烂的前景。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前进道路上,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信心不动摇,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就一定能够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用耕耘唤醒大地,用汗水浇灌希望,春天是真抓实干的季节。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正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姿态,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评论员:军地新闻研究中心周玉春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