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本文系统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分析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战略意义。研究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我国悠久的多民族交融历史,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工作实践,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与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完善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等路径,能够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磅礴力量。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认同;民族工作

一、引言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本文从历史逻辑、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三个维度,系统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与实现机制,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这一重要理念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三、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

在文化认同方面,要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具有突出的统一性。

在经济发展方面,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抓好经济建设,推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

在法治保障方面,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治理民族事务。健全完善民族工作法规制度体系,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

在社会融合方面,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要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四、军地协同助力民族团结

军地协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在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民族团结提供了坚强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刘锋指出,国防动员因战而生、为战而建,服务主战、保障打赢是国防动员系统的优良传统和使命担当。要坚持向“心”聚魂,深入探究新时代人民战争规律,充分发展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发动民众力量、凝聚民心意志。

军地资源要素共享是深化国防动员建设的重要途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黄冈市委书记李军杰认为,要统筹好地方与部队关系、平时与战时需要、经济与国防效益,才能真正实现军地互促双赢、相得益彰。

在应急救援领域,军地协同机制不断完善。第二届平安中国军地应急救援联盟大会的召开,进一步提升了军地协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为保护各族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多元活动促进民族交融

近年来,我国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搭建起各民族展示风貌、交流互鉴、情感交融的舞台。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走进贵州、云南、浙江等地,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各民族文化更加创新交融。各族少年儿童代表参加“石榴籽祖国行”主题队日、“向国旗敬礼”等系列活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田。

第四届全球科学植物性饮食大会的举办,展现了我国各民族在饮食文化上的交流融合。植物性饮食作为绿色低碳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也为各民族健康生活提供了新的选择。

这些活动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在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和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

六、共同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迈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这一重要部署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新征程上,要进一步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深度,汇聚起各民族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的强大合力。

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各族儿女团结一心,必将汇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随着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的深入推进,以及平安中国军地应急救援联盟大会和全球科学植物性饮食大会等活动的持续举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将不断深化。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必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七、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迈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各族儿女团结一心,必将汇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必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

周玉春,军地事业推动者,带领团队致力服务军地事业,传承红色教育及国防教育,以《军地•智库》内参为平台,指导军地企业解读国家各部委政策文件,向国家各部委反映基层情况、弘扬基层先进典型。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周玉春积极推动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通过召开全国民族文化共融大会等活动,促进民族文化共识凝聚。成立军地应急救援研究中心、军地防恐研究中心,整合军地双方在应急救援领域的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创立军地应急救援总队,围绕应急救援的文化、理论、技术、装备、指挥协调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加强应急救援队伍人才培养,完善应急装备物资储供体系等工作,以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效果,更好地应对各类灾害事故,保护国家和经济社会稳定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