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牵两邦 文明照初心—— 中俄佛教交流的和平价值与时代意义

北京广济寺内,中俄两国佛教界代表双手合十,相视而笑。

引言

北京广济寺内,中俄两国佛教界代表双手合十,相视而笑。这一刻,超越语言与地域的佛教智慧,成为连接两个文明古国的精神桥梁。

2024年9月,俄罗斯佛教代表团访华,从北京广济寺到青海塔尔寺,中俄佛教界开启了新一轮交流合作。与此同时,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胡雪峰率团赴俄出席第二届国际佛教论坛,两国佛教往来呈现双向奔赴的新态势。

这种宗教文化交流,正在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注入独特的精神力量。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两大邻国通过佛教对话,展现出文明互鉴的深远意义。

宗教政策与佛教发展:中俄两国的不同路径

中俄两国虽同为多宗教国家,但宗教政策与佛教发展路径各有特色。中国宗教政策呈现以兼容为主、排他为辅的特征,形成了宗教和谐共生的格局。中国佛教在“佛教中国化”方向指引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体系。

俄罗斯宗教政策则具有排他性传统,东正教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不过,随着时代发展,俄罗斯政府对佛教的态度更加开放,佛教作为俄罗斯五大宗教之一,其地位得到官方认可。目前俄罗斯佛教徒近150万,佛教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两国佛教传承路径各异却精神相通。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演觉法师向俄方展示中国三大语系佛教和谐共处的局面,体现了中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下的佛教蓬勃发展。俄罗斯代表团则介绍了本国佛教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国家统一价值认同中的重要作用。

尽管发展路径不同,但中俄佛教在“劝人向善、崇尚和平”的核心教义上高度契合。这种精神共鸣成为跨越语言与地域的天然沟通密码,为两国佛教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交流机制与平台:多层次对话网络的形成

中俄佛教交流已形成多层级、制度化的对话网络。从高层互访到学术交流,从论坛对话到寺庙参访,两国佛教界建立了全方位的沟通渠道。

国际佛教论坛成为重要平台。2023年8月,以“传统佛教与现代挑战”为主题的国际佛教论坛在俄罗斯乌兰乌德市举行,中国佛教协会胡雪峰副会长率团出席。2024年8月,第二届论坛如期举办,俄总统普京致信祝贺,体现了两国政府对佛教交流的重视。

寺庙互访是交流的生动载体。2024年9月,俄罗斯佛教界代表团访华,先后参访北京广济寺、雍和宫、灵光寺及青海塔尔寺等著名佛教圣地。这种实地参访不仅加深了俄罗斯佛教界对中国佛教文化的直观了解,也促进了两国佛教界的法谊道情。

学术交流为佛教对话提供学理支撑。2023年6月,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奥列格·瓦维洛夫拜访陕西省佛教协会,双方就佛教管理和发展、佛教经典和哲学思想研究等进行交流。这种学术对话促进了两国佛教研究的深度合作。

教育合作是佛教交流的新领域。俄方向中方介绍了莫斯科佛教大学的筹建进展情况,并希望得到中国佛教界的大力支持。这种教育机构的合作,将为两国佛教交流培养更多人才,确保交流的可持续性。

文化互鉴与融合:佛教交流的深层意义

中俄佛教交流超越简单的宗教仪式互动,蕴含深层的文明对话价值。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对蒙古学、佛学和藏学的系统研究,与中国佛教界在经典阐释、文化传承上的实践探索,形成学术与实践的互补共进。

中国佛教文化对俄罗斯产生积极影响。俄罗斯佛教代表团成员表示,“中国藏传佛教对俄罗斯佛教有着深远影响”,对中国佛教古刹的文化底蕴和宗教氛围表示由衷赞叹。这种文化认同是两国佛教交流深入开展的情感基础。

佛教修行方法的传播促进生活方式交流。中国佛教中的太极、气功、静坐等修炼方法在俄罗斯得到传播,对当地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方式产生积极影响。这种日常修行层面的交流,使佛教文化深入民间,促进了两国民众的相互理解。

艺术与建筑领域的佛教交流同样精彩。俄罗斯佛教寺庙建筑融入中国元素,而中国佛教艺术也吸收俄罗斯文化特色。这种艺术互鉴丰富了两国佛教文化的表达形式,体现文明交流的创造性。

语言学习促进佛教经典互译。随着中文在俄罗斯的推广和俄语在中国的学习热潮,两国佛教界正合作开展经典翻译工作,为佛教文化交流提供语言基础。这种语言桥梁将促进更深层次的佛学思想交流。

和平价值与全球意义:佛教智慧的国际贡献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俄佛教界的友好互动彰显了宗教维护世界和平的积极作用。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与佛教教义中的“和合共生”“慈悲济世”思想高度契合,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精神资源。

中俄佛教界共同倡导和平理念。演觉法师提出“为世界和平以及人类幸福作出佛教界的积极贡献”,与俄罗斯佛教界倡导的价值理念高度一致。这种共识使两国佛教界成为推动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多边框架内的佛教合作日益重要。中俄佛教界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框架内加强协调,共同推动宗教领域国际合作,反对披着宗教外衣从事政治分裂活动。这种合作有助于维护国际关系的稳定发展。

佛教智慧为全球治理提供东方方案。两国佛教界携手探索佛教思想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应用,为构建相互尊重、平等包容的文明秩序贡献智慧。这种探索有助于弥补单纯依靠政治经济手段解决国际问题的局限性。

应对现代性挑战成为共同使命。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俄佛教界共同探讨“传统佛教与现代挑战”这一时代课题,寻求佛教现代化路径。这种探讨不仅关乎佛教自身发展,也为现代社会提供精神指引。

民间交往与民心相通:佛教交流的社会基础

佛教交流搭建了中俄民心相通的桥梁。相较于政治经济合作,宗教文化交流更能深入民间,潜移默化地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好感情。

​留学生成为佛教文化交流的使者。随着中俄教育合作深化,越来越多的佛教留学生赴对方国家学习,促进佛教文化交流。这些留学生不仅学习佛教知识,也传播本国文化,成为民间交往的重要纽带。

佛教节庆活动增进民间互动。俄罗斯佛教界举办传统节庆活动,吸引中国佛教徒参与;中国佛教寺庙也向俄罗斯游客开放,让他们体验中国佛教文化。这种节庆互动增强了两国佛教文化的亲和力。

地方佛教交流丰富多彩。中国佛教界与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等地区的佛教组织建立直接联系,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这种地方层面的交流更加灵活多样,有效促进基层民众的相互了解。

媒体合作扩大佛教交流影响力。两国佛教界通过合办佛教报纸杂志、开展佛教学术交流等形式,扩大佛教文化交流的覆盖面。媒体合作使佛教交流成果为更多民众所了解,增强交流活动的社会效应。

前景展望与路径探索:佛教交流的未来方向

中俄佛教交流面临广阔发展前景。随着两国关系不断提升,佛教交流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交流形式将更加多样,内容将更加深入。

机制化建设是未来重点。双方可考虑建立中俄佛教交流定期磋商机制,规划交流项目,评估合作成果。机制化建设有助于避免交流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确保合作的可持续性。

青年交流亟待加强。两国佛教界可设立青年佛学家交流项目,鼓励年轻僧侣和学者参与对方国家的佛教活动和研究工作。青年交流将为佛教对话注入新活力,确保交流事业后继有人。

联合研究项目潜力巨大。中俄佛教界可围绕佛教经典翻译、佛教历史研究、佛教哲学探讨等主题设立联合研究项目,产出高质量学术成果。这种学术合作将提升两国佛教交流的学术品位。

数字技术为佛教交流提供新平台。双方可探索开展线上佛法讲座、远程禅修指导等新型交流形式,利用现代科技突破时空限制。数字化转型将大幅提升交流效率和覆盖面。

佛教文化交流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佛教交流可纳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人文合作框架,实现佛教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的相互促进。这种对接将为佛教交流提供更多资源和支持。

中俄佛教交流已超越宗教范畴,成为两国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双边关系的亮点。从莫斯科佛教大学的筹建到北京广济寺的法谊,从国际佛教学术论坛到民间寺庙参访,多种形式的佛教文化交流正在两国之间架起一座座心灵之桥。

这些交流不仅促进佛教自身发展,更深化了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为建设中俄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精神动力。随着两国佛教界持续深化合作,中俄佛教交流必将为双边关系发展和世界和平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书写文明对话的新篇章。

作者简介:

周玉春,军地事业推动者、社会活动家,现任军地管理中心总平台、为人民服务总平台主任,兼任中国退役军人培训创业指导中心主任、健康中国万里行组委会执行主席、《军地·智库》内参主任、军地宗教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其主导创建的《军地·智库》内参,以内部简报形式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基层实情、建言资政,已推动数十项战略性提案落地。同时,整合资源成立国家国际生物总平台、全球应急联盟、军地应急救援总队等机构,构建覆盖生物安全、应急救援、防恐维稳的协同网络。围绕应急救援的文化、理论、技术、装备、指挥协调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加强应急救援队伍人才培养,完善应急装备物资储供体系等工作,以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效果,更好地应对各类灾害事故,保护国家和经济社会稳定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