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三农”工作的战略布局与实施路径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摘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十五五”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文旨在探讨“十五五”时期“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与实施路径,强调以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为驱动,筑牢粮食安全底线,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实现农业强国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引言

 “十五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重点任务,这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农业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持续守牢耕地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质增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八条规定,国家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未来五年,应加速农业生产“标准化、设施化、智慧化”转型,通过农业无人机、智慧大棚等新技术的普及,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

三、推动乡村产业升级

 乡村产业升级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依托“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融合模式,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乡村振兴促进法》第十二条指出,国家应支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同时,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优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鼓励返乡创业,让农民在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以美丽中国建设为引领,全面提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农村厕改、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完善农村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保障。根据《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三条规定,促进乡村振兴应当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让农村成为生态宜居、设施完善、治理有效的幸福家园。

五、改革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城乡融合发展,打通要素流动壁垒,《乡村振兴促进法》第六条明确国家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通过科技创新与改革开放双轮驱动,加速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

六、结论

 “十五五”时期,一系列靶向精准的举措将为“三农”工作提供有力支撑。通过筑牢粮食安全底线、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及深化改革创新,将切实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取得实质性进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筑牢乡村根基。

作者简介:

周玉春,军地事业推动者、社会活动家,现任军地管理中心总平台、为人民服务总平台主任,兼任中国退役军人培训创业指导中心主任、健康中国万里行组委会执行主席、《军地·智库》内参主任、军地宗教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其主导创建的《军地·智库》内参,以内部简报形式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基层实情、建言资政,已推动数十项战略性提案落地。同时,整合资源成立国家国际生物总平台、全球应急联盟、军地应急救援总队等机构,构建覆盖生物安全、应急救援、防恐维稳的协同网络。围绕应急救援的文化、理论、技术、装备、指挥协调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加强应急救援队伍人才培养,完善应急装备物资储供体系等工作,以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效果,更好地应对各类灾害事故,保护国家和经济社会稳定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