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基层减负年”实施以来,各地持续整治形式主义顽疾,以“减负不减情、松绑不松责”的实践,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将更多精力投入为民服务,书写出基层治理的暖心答卷。
形式主义曾让基层不堪重负。过去,“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成常态,某县调研显示,减负前乡镇干部日均处理12份文件、参加3.5场会议,服务群众时间不足20%;“痕迹主义”更催生怪象,某乡为迎检打造“扶贫台账样板间”,耗费300余人次加班,既耗资源又透支群众信任,严重偏离基层工作初衷。
党中央果断打出减负“组合拳”,《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构建制度防线,各地迅速落地见效。浙江推行“无会周”“无文日”,文件会议量降40%;广东依托“粤政易”平台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复用”,报表负担减65%。这些举措通过合并重复劳动、破解数据壁垒,让基层干部告别“表哥”“表姐”身份,重拾服务本职。
减负的核心是“减虚功、增实效”。如今,基层干部把时间精力转化为服务群众的“真金白银”:田间地头,他们化身技术员指导科学种植;社区楼栋,他们成为贴心人解决老人助餐、儿童托管难题。某省民政厅数据显示,减负后基层干部入户走访频次增2.3倍,群众诉求当场解决率达78%。江西“摘牌行动”更具代表性,某社区清理43块标牌至7块,省下的时间用于“敲门行动”,北桥外社区“业主话室”半年办结237条诉求,东湖社区“银发调解队”将矛盾化解周期缩至3天,群众信任度升29个百分点。
减负成效最终体现在群众获得感上。秦巴山区镇干部踏遍28个村,引进高山茶叶技术带动1200余农户年均增收1.8万元;黄土高原驻村工作队组织60余场电商培训,助村民直播带货苹果150万斤。这些实践印证,减负不是降低标准,而是让干部把“案头”搬到“地头”,用实干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当前,基层减负仍需长效发力。既要构建“预防-监督-问责”机制整治“指尖新形式主义”,也要深化“数字赋能+流程再造”,更要树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政绩观。唯有如此,才能持续释放减负红利,让基层干部带着感情服务、卸下包袱干事,让基层治理充满温度,让群众生活节节攀升。(军地新闻研究中心副主任梁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