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传承到当代破局 教育法制视野下的公平赋能与国防储备实践

近日,“人民教育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在《光明理论》发表《中国教育法制的历史叙事》一文....

近日,“人民教育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在《光明理论》发表《中国教育法制的历史叙事》一文,系统梳理中国教育法制数千年的发展脉络与时代价值,为破解当代教育难题、衔接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深刻的历史镜鉴。

文章指出,中国教育法制的演进始终贯穿着“传承中创新”的主线:自夏朝肇始教育建制,西周形成国学与乡学体系,春秋战国“有教无类”理念打破教育垄断,汉代确立儒学主导的教育模式,隋唐以国子监构建成熟管理机制,宋元明清通过太学三舍法、社学等制度持续完善,至清末开启近代化转型,民国及革命根据地时期更探索出服务大众的教育新路。张晋藩教授强调,这一发展历程凸显了教育法制“规范秩序、保障权益、呼应治理”的核心功能,其价值内核从古代服务统治秩序,逐步升华为近现代培育公民意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为当代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历史积淀。

当代命题:非农业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之困

历史智慧的价值终究要落脚于当代问题的解决。张晋藩教授提及的“教育法制需回应时代需求”,在当下集中体现为对特殊群体教育公平的保障——其中,非农业留守儿童的成长困境尤为值得关注。这类群体既包括随父母进城的务工人员子女,也涵盖城市中因父母异地就业、单亲抚养等导致监护缺失的儿童,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数据,仅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达1364.68万人。

与传统农村留守儿童不同,非农业留守儿童常面临“融入难与保障弱并存”的独特挑战:随迁子女虽身处城市教育环境,却可能因学籍限制、家庭经济压力难以享受优质资源;城市监护缺失儿童则易因缺乏情感陪伴出现纪律涣散、目标模糊等问题,沈阳市辉山学校的调研显示,该校7成留守儿童(多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曾存在“懒散自卑、学习动力不足”的状况。尽管国家先后出台《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构建了基本保障体系,但如何从“兜底保障”升级为“价值赋能”,成为教育法制需回应的新课题。

破局路径:青少年军校的双重价值实践

张晋藩教授强调,现代教育法制应“立足历史经验,优化教育体系”。在破解教育公平难题与衔接强国强军战略的交汇点上,青少年军校正成为兼具实践价值与战略意义的创新载体,这一模式既延续了古代“政教合一”的教育传统,更契合《国防教育法》“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基础”的法治要求。

在教育公平层面,青少年军校构建了“资源整合+精神赋能”的精准帮扶体系。沈阳市辉山学校作为区县级少年军校,通过军事训练、国旗班值守、红色研学等课程,让曾“上课嗜睡、打架惹祸”的留守儿童重拾自信,甚至有学生在与军校学员交流后立志考学、成绩跃居年级第一。湖南省永州军分区打造的“红星学园”则整合退役军人师资与地方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后辅导、国防教育和实践活动,使内向儿童敢于登台表演,实现了“知识传授与意志锤炼”的双重提升。这种模式突破了单纯物质资助的局限,通过纪律培养、目标引领填补了监护缺失带来的成长空白,为非农业留守儿童搭建了公平的发展平台。

在国防储备层面,青少年军校构建了“意识培育+人才储备”的长效机制。《国防教育法》明确规定小学可组织少年军校活动,鼓励通过军事训练磨练意志、强化国防观念。内蒙古鄂尔多斯市10所少年军校的实践印证了这一价值:通过军事体育课、武器装备科普、红色故事宣讲等活动,85.7%的学生崇尚战斗英雄,53.1%萌生从军梦想。广西梧州市更出台专项政策推动近40家少年军(警)校建设,吸纳百余名“兵教师”言传身教,将国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这种“从娃娃抓起”的培育模式,既夯实了全民国防意识的根基,更为军事人才储备提供了源头活水,实现了“教育公平”与“国防储备”的同频共振。

以教育法制传承赋能强国复兴

张晋藩教授的研究揭示,中国教育法制的生命力在于“呼应国家需求、保障民生福祉”。从古代社学普及教化,到近现代教育平民化探索,再到当代青少年军校的创新实践,教育始终承担着“培育人才、服务国家”的双重使命。当前,通过完善教育法制保障青少年军校规范发展,既可为非农业留守儿童等群体提供公平的成长机会,更能构建起“国防意识培育—军事素养锤炼—人才储备衔接”的完整链条。

这种将教育公平与国防建设深度融合的实践,正是教育法制历史智慧的当代转化,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注入了鲜活动能,更将为强国强军战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制度保障。(军地新闻研究中心周玉春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