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针对网络家暴的人身安全保护令,最终推动了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完善。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典型案例,为《天津市妇女权益保障条例》注入网络空间权益保护内容,成为司法实践反哺立法的生动注脚。该条例已于2025年9月24日修订通过,将于12月1日起施行。
2023年7月,小美(化名)在与小明(化名)的离婚诉讼中,提交了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法院查明,小明在分居期间多次到小美住处骚扰辱骂,并将标注其工作单位及姓名的聊天截图发给近亲属扩散,还使用威胁性语言施压。尽管无直接殴打行为,但法院依据相关司法解释,认定小美面临家庭暴力危险,于当年8月裁定禁止小明实施威胁、骚扰行为,严禁泄露其隐私信息,并将裁定送达双方居住地基层组织与公安部门。
承办该案的和平区法院法官李红云敏锐察觉,家庭成员间的网络侵权已成为家暴新形态,亟需法律层面的针对性规范。恰逢《天津市妇女权益保障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她牵头梳理该案及同类案件中的网络侵权模式,结合妇女群众诉求形成建议反馈起草组,相关意见最终被采纳。修订后的条例在第三章第十九条明确增设妇女网络空间合法权益保护条款。
这一立法突破得益于长期的机制建设。早在2021年11月,天津市妇联便在和平区法院设立反家庭暴力研究与实践基地,聚焦人身安全保护令实施等关键问题。2025年5月,该院更成为全国妇联“巾帼建言”法律意见征集点,搭建起基层诉求与立法完善的沟通桥梁。
“从个案裁定到制度完善,体现了对家暴形式新变化的精准回应。”法律界人士指出,此次立法完善不仅为妇女网络权益保护提供了明确依据,更彰显了司法实践与地方立法良性互动的法治效能。(军地新闻研究中心周玉春主任)一份针对网络家暴的人身安全保护令,最终推动了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完善。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典型案例,为《天津市妇女权益保障条例》注入网络空间权益保护内容,成为司法实践反哺立法的生动注脚。该条例已于2025年9月24日修订通过,将于12月1日起施行。
2023年7月,小美(化名)在与小明(化名)的离婚诉讼中,提交了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法院查明,小明在分居期间多次到小美住处骚扰辱骂,并将标注其工作单位及姓名的聊天截图发给近亲属扩散,还使用威胁性语言施压。尽管无直接殴打行为,但法院依据相关司法解释,认定小美面临家庭暴力危险,于当年8月裁定禁止小明实施威胁、骚扰行为,严禁泄露其隐私信息,并将裁定送达双方居住地基层组织与公安部门。
承办该案的和平区法院法官李红云敏锐察觉,家庭成员间的网络侵权已成为家暴新形态,亟需法律层面的针对性规范。恰逢《天津市妇女权益保障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她牵头梳理该案及同类案件中的网络侵权模式,结合妇女群众诉求形成建议反馈起草组,相关意见最终被采纳。修订后的条例在第三章第十九条明确增设妇女网络空间合法权益保护条款。
这一立法突破得益于长期的机制建设。早在2021年11月,天津市妇联便在和平区法院设立反家庭暴力研究与实践基地,聚焦人身安全保护令实施等关键问题。2025年5月,该院更成为全国妇联“巾帼建言”法律意见征集点,搭建起基层诉求与立法完善的沟通桥梁。
“从个案裁定到制度完善,体现了对家暴形式新变化的精准回应。”法律界人士指出,此次立法完善不仅为妇女网络权益保护提供了明确依据,更彰显了司法实践与地方立法良性互动的法治效能。(军地新闻研究中心周玉春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