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国建设背景下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基于第二十二届农交会“强农论坛”的分析

建设农业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部署....

摘要建设农业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部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农业强国目标的核心路径。本文以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强农论坛”为研究切入点,结合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主旨讲话精神,系统分析“十四五”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成效,聚焦“五个强”发展导向,从生产能力提升、科技装备升级、经营体系创新、产业韧性增强、质量竞争力提升五个维度,探究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认为,需通过科技赋能、体系重构、绿色转型等多元举措,推动农业从体系导向向质量效益导向转变,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同时为都市型农业与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农业强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交会;科技农业;绿色农业

一、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强国建设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与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强农论坛”在天津举办,聚焦农业强国建设重点任务,汇聚政企学多方智慧,系统阐释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十四五”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粮食产量稳定突破1.4万亿斤,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但同时,农业发展仍面临科技转化率不足、经营体系不完善、产业韧性薄弱等挑战。基于此,本文以“强农论坛”精神为指引,结合天津等地区的实践经验,探究农业强国建设背景下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二、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 

(一)“十四五”以来农业发展成效

“十四五”期间,我国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通过优化生产布局、强化政策支持,实现粮食产量连续稳定增长,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脱贫地区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协同发展,乡村面貌显著改善,为农业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天津作为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典范,依托区位优势与要素集聚能力,在政策支持、产业升级、城乡融合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其发展经验为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

根据“强农论坛”精神,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为根本遵循,核心是实现“体系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三者协同推进。其内涵涵盖: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筑牢国家安全基石;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构建多元化经营体系,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提升产业稳定性;推动农业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提高质量效益与市场竞争力。

三、农业强国建设背景下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稳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筑牢供给保障根基

粮食安全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需聚焦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分品种分区域强化生产能力建设。一方面,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巩固大豆油料扩种成果,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平衡;另一方面,践行大食物观,多元化发展现代畜牧业、渔业与设施农业,拓宽食物供给渠道。

天津等都市型农业地区可依托设施农业技术优势,发展高效种养模式,实现“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与质量提升,为大城市农业生产提供示范。同时,需强化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农业生产的土地基础。

(二)加快农业科技装备升级,激活创新驱动动能

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需聚焦农业关键技术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突破种源“卡脖子”难题,培育优质高产品种。加快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推动智能农机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提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优化生产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精准化、高效化水平。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推动实验室技术向田间地头转化,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秦创原等创新平台的经验表明,科技资源整合与转化机制的完善,能有效加速农业科技赋能。

(三)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发展

构建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需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小农户提供耕种防收一体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借鉴天津城乡融合发展经验,推动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构建“城市需求+乡村供给”的产业对接机制,实现城乡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同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小农户在产业链中的收益份额,实现增产增收同步推进。

(四)增强农业产业韧性,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农业产业韧性是应对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风险的关键。需补上农业防灾减灾短板,完善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提升预冷烘干、贮藏保鲜能力,减少产后损失。

优化市场调控与预期引导,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稳定市场供需关系。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降低市场波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全链条风险防控,提升农业产业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五)推动农业绿色转型,提升质量效益与竞争力

绿色是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需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广生态种养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升农业生态效益。全方位加强农业品牌培育和保护,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打造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通过绿色转型与品牌建设,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让更多绿色优质农产品惠及民生。

四、结论与展望 

建设农业强国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第二十二届农交会“强农论坛”明确了“五个强”的发展导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实践中,需通过稳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科技装备赋能、创新经营体系、增强产业韧性、推动绿色转型等多元举措,破解农业发展难题,实现体系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协同推进。

天津等地区的都市型农业发展经验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为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农业科技、人才、资本等要素优化配置,促进农业从传统向现代跨越,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持续动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分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作者简介:

周玉春,军地事业推动者,带领团队致力服务军地事业,传承红色教育及国防教育,以《军地•智库》内参为平台,指导军地企业解读国家各部委政策文件,向国家各部委反映基层情况、弘扬基层先进典型。成立军地应急救援研究中心、军地防恐研究中心,整合军地双方在应急救援领域的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创立军地应急救援总队,围绕应急救援的文化、理论、技术、装备、指挥协调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加强应急救援队伍人才培养,完善应急装备物资储供体系等工作,以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效果,更好地应对各类灾害事故,保护国家和经济社会稳定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