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的31年坚守,诠释了专业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完美融合。
在临沧卫生学校的讲台上,周正廷教授外科学课程已31年。2018年退休后,他并未停止社会服务,而是将专业领域从课堂延伸至社区健康宣传、家族文化传承等更广阔的公共空间。这位基层教育工作者用多元价值实践诠释了“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
通过对周正廷31年职业生涯的个案分析,我们发现基层教育工作者通过专业深耕、公益服务与文化传承的三维实践,构建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体。这种多元实践模式为理解基层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提供了新视角。
职业教育的深耕者:从课堂到社会的价值延伸
周正廷的职业教育实践始于1987年。从大理医学院毕业后,他选择来到临沧卫生学校,开启了31年的教学生涯。外科学、外科护理学、解剖学等十余门核心课程的讲授,使他成为学校最具跨学科教学能力的教师之一。
他的教学理念强调“学以致用”,这一理念在2012年参与国家级护理专业《外科护理学》精品课建设时得到充分体现。他聚焦休克及毒蛇咬伤等实用教学内容,将临床实践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
除了课堂教学,周正廷还承担了多项管理职责。从校团委书记到教研组长,从党小组长到三届班主任,他在学生思想引导和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经历使他认识到,职业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价值观塑造和职业素养培育的过程。
周正廷的职业教育实践得到了官方与行业的高度认可。2008年荣获云南省首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2011年被认定为临沧市《外科学》专业学科带头人。这些荣誉背后,是他对职业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实用型人才。
正如教育家精神所强调的“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周正廷始终保持对专业知识的更新与探索。他于2011年组织开展的市级课题《优选护理专业实训项目,培养实用型人才对策研究》,正是这种躬耕态度的具体体现。
公益服务的践行者:从专业到社会的责任担当
周正廷的公益实践体现了医者仁心的职业信仰。累计5500毫升的无偿献血量,不仅彰显了个人奉献精神,更向社会传递了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2012年获得的“全市无偿献血先进个人”称号及国家红十字会献血铜奖,是对他公益精神的高度认可。
退休后移居昆明的周正廷,将公益重点转向健康知识普及。他持续宣传“健康四大基石”与健康生活方式,关注自救逃生知识普及,实现了从专业教育者到公共健康倡导者的角色转变。这种转变体现了他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社会责任感的延伸。
周正廷的公益实践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特征。他不满足于理论传播,而是将医学专业知识转化为普通民众可理解、可操作的生活指南。这种“化专业为常识”的能力,正是基层教育工作者参与公益服务的独特优势。
他的公益服务实践印证了教育家精神中的“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正如周秀芳老师的事迹所示,教育工作者对社会的关爱不应局限于课堂,而应延伸至更广阔的公共空间。
周正廷的公益实践也体现了“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他将健康理念传播视为一种社会责任,通过知识普及提升公众生活质量,实现了教育工作者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文化传承的守护者:从家族到社会的纽带作用
自2007年起,周正廷开始系统投入周氏家族文化传承工作。作为云南周氏宗亲联谊会临沧分会会长,他构建了“物质传承+精神引领+内外联结”的三维文化传承模式。
在物质层面,他牵头集资30余万元重建周家祠堂,集资3万元重立一世祖周敬德李氏祖碑。这些实体建筑不仅为家族文化提供了载体,更成为凝聚家族认同的重要空间。祠堂重建过程中,他展现了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将分散的家族成员凝聚成建设合力。
精神层面,周正廷通过每年正月初六的祭祖活动与家族大会,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相结合。他宣讲《孝经》《弟子规》等经典,同时通过表彰“孝子”“好媳妇”、举办文艺演出等形式,强化家族伦理与道德传承。这种创新性传承方式,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机。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周正廷将文化传承与公益助学相结合。周氏助学活动发放助学金约3万元,帮助家族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社会公益的有机融合。这种模式为基层文化传承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
周正廷还积极拓展文化传承的外部空间。他与缅甸周氏宗亲建立联系,推动跨境家族文化交流;在《云南周氏》杂志发表文章5篇,其事迹被收录于《云南周氏人物谱》。这些举措扩大了地方家族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了跨文化对话。
这种文化传承实践体现了“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周正廷通过自身行动示范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存在方式,为家族成员树立了榜样。
多元价值实践的特征与启示
周正廷的多元价值实践呈现三重复合特征:专业性与实践性融合、持续性与阶段性统一、个体担当与群体联动结合。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基层教育工作者社会价值实现的独特路径。
专业性是价值实践的根基。周正廷在职业教育、公益服务和文化传承各领域的实践,均以其医学与教育专业能力为基础。他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的能力,正是基层教育工作者参与公共事务的核心优势。
持续性体现了价值实践的深度。31年教学生涯的坚守、十余年家族文化工作的坚持,表明社会价值实现需要长期投入。而不同阶段的重点转移,则显示了他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调整实践策略的灵活性。
周正廷的实践对基层个体价值实现提供了重要启示。首先,立足本职是价值根基。基层个体应先深耕专业领域,为多元价值实现提供支撑。其次,拓展边界是价值延伸。从课堂到社会、从职业到文化的实践拓展,可以最大化个体的社会影响力。
最重要的是,文化传承是价值升华。周正廷将传统伦理与现代公益结合的模式,为基层文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这表明,基层教育工作者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可以发挥独特作用。
周正廷的实践也印证了教育家精神中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他将个人实践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结合,实现了小我与大我的统一。
基层教育工作者社会价值的实现路径
基层教育工作者社会价值的实现,需要构建系统化支持体系。从周正廷的案例可以看出,政策支持、社会认可和个人能动性是三个关键要素。
政策层面,需要为基层教育工作者参与社会事务创造更宽松的环境。当前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社会认同度低的问题,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提升其社会地位。周正廷能够实现多元价值实践,与当地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密不可分。
社会层面,应改变对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传统认知。正如陕西师范大学“西部红烛精神”所倡导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周正廷的案例表明,基层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多个领域发挥专业价值,需要社会给予更多认可和支持。
个人层面,基层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跨领域实践能力。周正廷的成功在于他将医学专业知识、教育技能和组织能力有机结合,实现了在不同领域的自由转换。这种能力建设应成为基层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教育家精神强调“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社会价值实践。基层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特点,选择最适合的价值实现路径。
周正廷的案例还表明,文化自信是基层教育工作者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心理基础。他对家族文化传承的投入,源于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这种文化自信是基层教育工作者发挥更大作用的内在动力。
周正廷31年的实践描绘了一幅基层教育工作者社会价值实现的完整图景。从职业教育到公益服务,再到文化传承,他构建了“专业立足—公益延伸—文化升华”的多元价值体系。
这种价值实践模式表明,基层个体无需依赖高位资源,也可以通过专业坚守、社会参与和文化担当,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新时代背景下,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多元价值实践将为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注入持续动力。
正如周正廷在家族文化传承中所展示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是连接传统与现代、专业与社会的重要纽带。他们的实践不仅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内涵,也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军地新闻研究中心周玉春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