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的大豆清香,是一位助农先行者用三十载坚守书写的对国家饭碗安全最质朴的承诺。
六十三岁的刘民,岁月在他脸上刻下风霜,却未改眼中对土地的热忱。从中学讲台到检察院的庄严厅堂,再到黑土地上的田垄之间,他的人生轨迹始终与责任担当相连,更与一株株非转基因大豆结下不解之缘。
这位扶农助农先行者,用半生时光守护着国产传统大豆的生命线,以实践诠释着”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深刻内涵。在转基因技术席卷全球农业的浪潮中,他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却关乎长远的路——守护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自留种资源。
跨界坚守,从教坛到田垄的责任传承
刘民的人生轨迹见证着一位基层工作者对国家需求的持续回应。1981年,年轻的刘民走上中学讲台,五年的执教生涯磨砺了他的耐心与担当;1986年,他转入检察院工作,三十余载的法治生涯铸就了他坚守原则、求真务实的品格。
这两段经历看似与农业无关,却为刘民后续的扶农助农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教育经历培养了他与人沟通的能力,而法律工作则强化了他的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正是这种复合型的经历,让刘民在1994年毅然介入农业领域时,能够以独特的视角看待传统大豆品种保护问题。
当时,转基因作物初兴,传统品种面临被替代的风险。刘民敏锐地意识到,种质资源是农业的”芯片”,传统自留种对于作物多样性和主粮安全具有战略意义。他深知,一旦传统品种消失,将意味着我国丧失大豆种质的自主权。这种远见卓识,推动他踏上了长达三十余年的扶农助农之路。
刘民的转型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深刻理解。他曾在一次访谈中表示:”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而种子安全又是粮食安全的关键。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把老祖宗留下的种质资源保护好、传承好。”
扎根土地,守护非转基因大豆的生命线
春种秋收,寒来暑往,刘民的足迹遍布孙吴的田间地头。他与农民促膝谈心,指导选种、耕种,耐心讲解保护国产传统自留种非转基因大豆的战略意义。在转基因大豆凭借抗虫抗除草剂特性迅速推广的背景下,刘民的坚守显得尤为珍贵。
刘民深知,单纯的理念宣传不足以打动农民,必须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因此,他不仅传授科技服务以达到促产增收的目的,更从经济效益和生态价值双维度,鼓励大家坚守非转基因种植底线。他经常告诉农民:”我们的非转基因大豆可能产量不如转基因品种,但它的市场价值和生态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为了让优质大豆走出乡野,2006年,刘民牵头创办”孙吴大豆协会”,将分散的农户拧成一股绳,形成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管理的合力。这一举措不仅降低了个体农户的市场风险,更实现了传统大豆的标准化生产,为后续品牌建设奠定了基础。
十年磨一剑,2016年,”孙吴大豆”地理标志商标成功获批。这枚沉甸甸的商标,凝聚着刘民的心血,更成为孙吴大豆优质品质的金字招牌。地理标志认证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更重要的是为传统非转基因大豆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这一模式为其他地区传统农产品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勇于担当,以个人牺牲守护农民利益
在扶农助农的征程中,刘民遭遇过诸多艰难险阻,但他从未有过一丝退缩与后悔。他曾坦言:”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对得起农民的信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刘民的担当精神在两次事件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曾有一次,订购方违约,为了不让农民遭受损失,刘民宁肯垫付个人工资为农民承担损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还有一回,他因给农民担保,被限高、限行,出行极为不便,还遭受旁人的异样眼光。
这些经历背后,是刘民对农民利益的坚决维护。他曾在协会内部会议上表示:”农民是我们的根基,他们信任我们,我们就不能辜负这份信任。即使个人受点损失,也要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损。”这种将农民利益置于首位的理念,赢得了广大农户的尊重和信赖。
家人的支持是刘民能够坚持至今的重要力量。起初,家人并不理解他为何要如此执着地做这些事,可关键时刻,家人还是选择挺身而出,主动找法院和申请执行方,为他偿还了为农民担保的那25万元债务。这种家庭的理解与支持,折射出刘民全家对扶农事业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品牌引领,推动传统大豆产业转型升级
刘民深谙市场规律,明白优质农产品需要品牌赋能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为了让城市消费者知晓孙吴大豆,他不辞辛劳,走遍全国。他四处奔走,积极宣传推广,不放过任何一个能让孙吴大豆走进大众视野的机会。
在刘民的不懈努力下,”孙吴大豆”的知名度在业内逐渐提升,小有名气,香飘四方,成为区域性知名品牌。品牌效应的显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市场回报,孙吴大豆的收购价格比普通大豆高出20%以上,直接提升了农户的收入水平。
但刘民并不满足于此。他进一步推动大豆产业由简单的原料销售向深加工转型,延长产业链条。在他的推动下,当地开始生产传统大豆制品如非转基因豆油、豆粕等,进一步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这种产业链思维,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行路径。
刘民还注重将传统种植技术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他积极引进生态种植技术,推广有机肥料使用,减少化学品投入,既保证了大豆的品质,又保护了黑土地的生态环境。这种绿色发展理念,使得孙吴大豆在市场上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
时代价值,小豆粒里的大担当
刘民三十载的坚守,看似只是关于一种作物的保护,实则蕴含着深远的时代价值。在全球化背景下,粮食安全已成为各国战略竞争的重要领域,而种质资源保护更是这场竞争中的核心环节。
刘民的工作体现了新时代农民及助农者的担当。他不仅关注当下农民的经济收益,更着眼于国家长远的粮食安全战略。这种将个人事业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的格局,正是当代农业农村发展所需要的精神品质。
刘民的实践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他通过地理标志品牌建设,探索了一条以特色农产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通过协会组织模式,创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机制;通过传统品种保护,维护了农业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这些探索的综合价值已远超大豆本身。
更为重要的是,刘民的故事展现了中国普通人的家国情怀。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三十年的坚持守护着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的种质资源;他没有豪言壮语,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深刻内涵。这种平凡中的伟大,正是实现民族复兴最需要的基础力量。
如今,六十三岁的刘民仍奔波在田间地头,守护着他挚爱的黑土地和大豆田。他曾说:”我这一生,最自豪的不是获得了多少荣誉,而是看到农民脸上的笑容,看到我们的大豆还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
从三尺讲台到万亩良田,从法治工作者到护豆先行者,刘民用坚守与担当,在黑土地上书写了一段扶农助农的动人篇章。他守护的不仅是传统大豆的清香,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是中国人对自己餐桌主权的宣示。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刘民的故事将激励更多人到农村去,到田间去,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汗水洒入泥土中,共同守护好中国人的饭碗,滋养着更多人的餐桌与心田。(军地新闻研究中心周玉春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