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农业现代化 目标转型 路径探索与主体构建

农业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根基,军地协同机制为绿色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农业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其发展目标、路径和主体正经历深刻变革。根据《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到2027年农业强国建设将取得明显进展,到2035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这一进程与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紧密结合,特别是在绿色农业领域,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共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现代化目标转型:从“两目标”到“三目标”的政策升华

党的十八大之前,农业现代化主要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两大核心目标展开。随着发展理念的深化,政策目标体系逐步完善。

2015年《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首次将“农业可持续发展”确立为战略目标,标志着“保持农业可持续性”正式成为与增产、增收并列的第三大目标。这一转变体现了对农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乡村振兴促进法》进一步将“三目标”体系法治化,明确要求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生活富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强调“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三大目标协同推进提供了最新政策遵循。

“三目标”体系体现了辩证统一的关系。粮食安全是首要任务,农民增收是根本目的,而可持续性则是基础保障。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构成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完整目标体系。

路径创新:“兴”字型发展路径的政策支撑体系

“兴”字型路径包含的“八化”要素在各项政策文件中均有明确支撑。

规模化与机械化方面,《“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家庭农场”,同时明确“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智能化”。政策引导农业经营方式从分散向适度规模转变,从传统机械化向智能装备升级。

生态化与绿色化得到《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的支持,要求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这与军地协同计划中的绿色农业发展要求高度契合,共同推动农业向环境友好型转变。

资本化与品牌化方面,《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则细化品牌建设措施。这些政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资金保障和市场竞争力提升路径。

产业融合与系统组织化在《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和《“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中均有体现,强调延伸产业链、构建信息化服务体系。这些政策支持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整体效能。

主体构建:家庭农场的政策定位与军地协同价值

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核心地位在多项政策中得到确立。《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国家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一政策定位使其成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基石。

《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界定了家庭农场的基本属性,强调其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元,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的特点。这种组织形式既保持了家庭经营的内部效率,又具备规模化经营的优势。

政策层面特别注重家庭农场与小农户的有机衔接。《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为小农户提供全方位社会化服务。这种政策设计有助于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实现包容性增长。

在军地协同框架下,家庭农场成为绿色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中的绿色农业课题,通过家庭农场示范推广量子生物有机肥等绿色技术,实现军民融合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机结合。

军地协同:绿色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

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制度创新平台。该计划涵盖人才、教育、安全、生态等七大领域,构建了“军地协同、双向赋能”的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

在科技创新方面,军地协同机制推动量子农业技术等前沿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量子生物有机肥等创新产品通过军地协同平台快速推广,实现土壤改良和农产品质量提升的双重目标。

军地协同还通过建立标准化体系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在绿色农业标准制定、检测认证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国绿色农业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应急救援与农业安全也是军地协同的重要领域。军地应急救援总队将农业灾害纳入应急救援体系,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政策协同:农业现代化的制度保障

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需要多层次政策协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作为顶层设计,明确了农业强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财政支持政策方面,国家持续加大农业投入,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规划》提出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等政策体系,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金融支持政策不断创新,《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的措施得到细化落实。农村金融机构针对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发专属金融产品,解决融资难问题。

科技创新政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动力。《规划》强调加强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建设,稳定支持农业基础研究和公益科研机构,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这种政策安排确保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持续性和系统性。

人才政策是农业现代化的软支撑。国家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军地协同机制也通过人才交流计划,推动农业科技人才双向流动。

实践启示与未来展望

农业现代化目标、路径与主体的协同推进,已取得显著成效。粮食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未来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效应。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结合,另一方面要促进各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配套衔接。

科技创新将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动力。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军地协同机制有望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挥作用。通过共享科技资源、共建基础设施、共育专业人才,军民融合将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农业现代化最终要体现在农民的获得感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未来政策制定和实施要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随着各项政策的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让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正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价值所在。(评论员:军地新闻研究中心周玉春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