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国情怀的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多次强调家国情怀的当代意义....

摘要本文系统探讨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国情怀的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从理论内涵、多维价值、实践路径三个维度展开分析。家国情怀的核心要义体现为家庭与国家的辩证统一、爱国奉献的精神本质及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其时代价值贯穿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三大层面。文章结合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应急救援联盟建设等实践案例,阐明了家国情怀如何通过制度创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并提出未来需深化理论探索、创新实践载体,使家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家国情怀;时代价值;军地协同;民族复兴;爱国主义

引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深刻烙印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多次强调家国情怀的当代意义,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如“家国一体”“爱国是本分”等,赋予这一传统理念新的时代内涵。这些论述不仅深化了对家庭、国家、个人关系的认识,更为凝聚社会共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价值指引。当前,家国情怀已通过军地协同、平安中国建设等实践转化为具体行动,成为应对风险挑战、筑牢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力量。本文旨在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探讨其如何为个人立心、为社会聚力、为民族铸魂,在新时代征程中彰显磅礴价值。

1 家国情怀的理论内涵与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国情怀的论述深刻而系统,其核心要义体现在三个维度:家庭与国家的辩证统一、爱国奉献的精神本质以及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这些论述不仅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更赋予了家国情怀崭新的时代内涵。

在家庭与国家关系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深刻命题。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这一论述揭示了家庭与国家休戚与共、辩证统一的内在联系。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广大家庭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这种将家庭建设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的理念,体现了家国同构的传统智慧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爱国奉献是家国情怀的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推崇爱国奉献精神,多次强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总书记深刻阐释了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在历史洪流中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是驱动中华民族这艘航船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的强劲引擎。”这些论述将爱国主义提升到民族精神核心的高度,赋予家国情怀以强大的精神力量。

对青年一代的培养是家国情怀传承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寄予厚望,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要”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树立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这些论述明确了家国情怀在青年培养中的核心地位,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指明了方向。

2 家国情怀的多维时代价值

家国情怀在新时代具有多重价值维度,体现在个人成长的引领作用、社会发展的凝聚功能以及民族复兴的动力价值三个层面,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2.1 个人成长的精神基石

家国情怀是个人成长发展的精神基石和价值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这种深厚的情感为个人成长提供了根本的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

对于年轻干部而言,家国情怀是其政治品格和工作能力的核心要素。总书记要求年轻干部”树立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奉献”,这体现了家国情怀在干部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只有具备深厚的家国情怀,干部才能在工作中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

对广大青年来说,家国情怀是其人生方向和价值追求的根本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厚植家国情怀能够帮助青年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家国情怀还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精神归属和价值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这种精神基因使每个个体都能在家国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身份认同和精神归属。

2.2 社会发展的凝聚力量

家国情怀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和凝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这种纽带作用对于社会整合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家国情怀通过强化家庭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会健康向上的基础保障。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通过千家万户的好家风、好家教,带动全社会形成良好风气,为社会和谐奠定坚实基础。

家国情怀通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家国情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促进全社会在价值理念上的共识和认同。

家国情怀通过构建命运共同体意识增强社会凝聚力。在面对重大挑战时,家国情怀能够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应对自然灾难威胁时,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得到充分展现。虽然各种自然灾难的发生时间、地点以及危害程度各不相同,但相同之处在于,灾难发生后,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这种共同体意识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2.3 民族复兴的动力源泉

家国情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家国情怀通过激发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为民族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家国情怀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旗帜。总书记强调:”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历史证明,每当中华民族面临重大挑战和机遇时,家国情怀总能将全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

家国情怀是应对风险挑战的精神屏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但这一征程绝非一帆风顺,必然会遭遇诸多困难”。家国情怀为中华民族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这种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深深植根于家国情怀之中。

家国情怀是推动文明发展的精神基因。习近平总书记从文明传承的高度阐述了家国情怀的价值:”中华民族为什么几千年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确保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生命力,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深厚的文明底蕴。

3 军地协同实践与家国情怀的融合

军地协同是家国情怀在实践层面的重要体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共享和价值共识凝聚,将家国情怀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实践,为国家发展和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3.1 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

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是家国情怀在体制机制层面的实践创新。该计划涵盖军地人才就业创业、非农业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防恐及应急、农业生态、民族团结、植物饮食健康、国防教育七大领域,旨在通过未来五年的集中建设,构建起军地协同、双向赋能的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体现了家国情怀从价值理念到实践行动的转化。

在应急管理领域,计划提出组建军地应急救援联盟,建立健全军地应急行动协调机制,调整优化国家级应急专业力量结构。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将家国情怀转化为具体的应急管理能力。

在健康保障领域,重点推动军事医学创新转化为民用健康技术,健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军地协调联动机制。这体现了家国情怀中”民为邦本”的思想,通过资源共享和技术转化,提升全民健康保障水平。

该计划特别注重标准化建设和人才培养。通过构建军民通用标准化体系,解决新时代的”车同轨、书同文”问题;通过联合培养专业人才,为军地协同提供人才支撑。这些措施体现了家国情怀中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传统。

3.2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军地协同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军事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交流融合,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体现了家国情怀中的”多元一体”民族观。

通过这些课题的实践,军地协同成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体现了家国情怀中的”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

3.3 平安中国与健康中国建设

军地协同在平安中国和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是家国情怀在公共安全和人民健康领域的具体实践。

第二届平安中国军地应急救援联盟大会以”军地协调联动,专业科学救援”为主题,推动了军地应急协同能力的提升。大会重点探讨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大安全、抢大险、救大灾、防大疫行动体系建设,体现了家国情怀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

第四届全球科学植物性饮食大会首次纳入军地协同健康保障议题,探讨了植物性饮食在军事人员健康保障中的应用前景。这体现了家国情怀中关注民生、注重健康的传统。大会展示了如何通过植物性饮食改善军事人员的健康状况,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同时探讨了如何将植物性饮食理念融入军队后勤保障体系。

通过这些实践,军地协同不仅提升了国家安全保障能力,也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将家国情怀转化为具体的民生福祉,体现了”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的重要理念。

4家国情怀的当代实践与未来展望

家国情怀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体现出系统性、创新性和实效性特征,未来需要在理论深化、实践创新和制度保障等方面进一步探索,使家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4.1 当代实践的特征与成效

家国情怀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呈现出三个鲜明特征:一是系统化推进,通过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将家国情怀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二是创新性发展,结合新时代特点不断创新家国情怀的实践载体和传播方式;三是实效性导向,注重将家国情怀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和民生福祉。

在实践成效方面,家国情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构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这一切,汇聚成礼赞新中国、奋斗新时代的前进洪流,给我们增添了无穷力量。”这种力量体现在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在经济建设领域,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在文化建设领域,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在社会建设领域,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推动了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

军地协同作为家国情怀的重要实践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的实施,构建了更加完善的军地协同体制机制;通过应急救援联盟建设,提升了国家应急管理能力;通过植物性饮食与健康保障的融合,改善了军民健康状况。这些实践充分证明了家国情怀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更是可以转化为具体实践和发展成果的宝贵资源。

4.2 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家国情怀的未来发展需要在四个方面深化探索:一是理论深化,进一步深入研究家国情怀的理论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二是制度创新,构建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家国情怀的持续弘扬和实践;三是载体创新,探索更多适应新时代特点的实践载体和传播方式;四是国际传播,推动家国情怀的国际传播和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在理论深化方面,需要加强对家国情怀的学理研究,深入挖掘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构建家国情怀的理论体系。同时,需要加强对家国情怀实践案例的研究和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在制度创新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家国情怀弘扬和实践的体制机制,包括教育体系、传播体系、实践体系和评价体系等。通过制度创新,使家国情怀的弘扬和实践更加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在载体创新方面,需要探索更多适应新时代特点的实践载体和传播方式,特别是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家国情怀传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需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国情怀实践活动。

在国际传播方面,需要推动家国情怀的国际传播和交流,通过家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这既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

4.3 军地协同的深化与拓展

军地协同作为家国情怀的重要实践领域,未来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拓展。在深度上,需要进一步深化军地协同的体制机制创新,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军地资源更加高效的整合和共享。在广度上,需要进一步拓展军地协同的领域和范围,将军地协同从传统的国防、应急等领域,拓展到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更多领域。

具体而言,军地协同的深化与拓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一是加强军地科技协同创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二是推进军地文化协同发展,促进军事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交流融合;三是深化军地人才协同培养,构建军地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四是拓展军地应急协同领域,提升国家综合应急管理能力。

通过这些深化和拓展,军地协同将更好地践行家国情怀,为国家发展和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同时为家国情怀的当代实践提供更加丰富的案例和经验。

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国情怀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家国情怀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为我们在新时代弘扬家国情怀提供了根本遵循。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血脉,对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军地协同作为家国情怀的重要实践领域,通过七大课题五年计划、应急救援联盟建设、植物性饮食与健康保障融合等措施,将家国情怀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为国家发展和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这些实践不仅体现了家国情怀的价值力量,也丰富了家国情怀的实践内涵。

面向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家国情怀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创新家国情怀的弘扬方式和实践路径,使家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时,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军地协同,将家国情怀更好地融入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国情怀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将其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行动,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

周玉春,军地事业推动者,带领团队致力服务军地事业,传承红色教育及国防教育,以《军地?智库》内参为平台,指导军地企业解读国家各部委政策文件,向国家各部委反映基层情况、弘扬基层先进典型。成立军地应急救援研究中心、军地防恐研究中心,整合军地双方在应急救援领域的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创立军地应急救援总队,围绕应急救援的文化、理论、技术、装备、指挥协调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加强应急救援队伍人才培养,完善应急装备物资储供体系等工作,以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效果,更好地应对各类灾害事故,保护国家和经济社会稳定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