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青春叙事与价值引领的创新实践研究—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河海大学活动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摘要本文以2025年在河海大学举办的“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活动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探究新时代大思政课在内容建构、形式创新与价值传导中的实践路径。研究发现,该活动以“青春爱国奋斗”为核心,依托水利行业特色与多元文化载体,实现了“行业叙事—历史叙事—青春叙事”的三重融合,为大思政课从“单向灌输”转向“互动共鸣”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对强化青年群体的家国认同与使命担当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思政课;青春叙事;价值引领;水利文化;互动式教育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随着网络技术发展与青年认知方式变革,传统思政教育模式面临“内容疏离化”“形式单一化”等挑战。2025年由多部门联合主办的“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活动,以河海大学为依托,紧扣“治水安邦”的行业基因,创新融合主题演讲、情景演绎、跨界互动等形式,构建了线上线下联动的思政教育场景。本文以此为案例,剖析其在内容设计与形式创新上的突破,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二、活动的核心架构:三重叙事维度的融合创新

(一)行业叙事:以水利基因锚定思政教育特色

河海大学作为水利领域的顶尖高校,其110年办学史本身就是一部“水利报国”的思政教材。活动中,郑金海校长讲述“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的办学实践,侯勇演绎老校长严恺的水利报国故事,张建云、钮新强等校友分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经历,形成了“校史—行业史—国家发展史”的递进叙事。这种以行业为锚点的设计,将抽象的“家国情怀”转化为具体的“水利人担当”,让青年学子在行业先辈的奋斗故事中,直观感知“兴水利民”与“强国建设”的内在关联,实现了“专业认同”与“价值认同”的同频共振。

(二)历史叙事:以红色记忆激活精神传承

活动巧妙串联“红旗渠通水60周年”与“抗战胜利80周年”两大历史节点,构建起贯通古今的红色叙事体系。一方面,通过林永健等演员沉浸式再现红旗渠“战天斗地”的修渠故事,让青年学子感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另一方面,借助“刘老庄连”英雄诗篇的艺术再现、九三阅兵战旗方队代表的现场分享,将抗战精神与新时代强军梦相联结。这种历史叙事并非简单的“史实回顾”,而是通过“修渠人后代”“阅兵擎旗手”等鲜活角色,搭建起“历史—当下—未来”的对话桥梁,让青年在情感共鸣中理解“山河无恙”的来之不易,强化“强国有我”的历史自觉。

(三)青春叙事:以多元榜样传递奋斗力量

活动突破传统思政课“榜样高高在上”的局限,构建了覆盖“行业精英—奥运健儿—青年创客—基层代表”的多元青春榜样矩阵。奥运冠军张雨霏分享拼搏经历,传递“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展现青年创客的创新活力;榕江县委书记徐勃与活力代表讲述“村超”背后的鱼水情深,呈现基层青年的责任担当。这些榜样与青年群体年龄相近、经历可感,其故事避开了“宏大叙事”的空洞,转而以“平凡人做不凡事”的叙事逻辑,让青年在“可学可做”的榜样身上,找到自身奋斗与国家发展的结合点,激发“以青春之我建青春之国”的内生动力。

三、活动的形式创新:技术赋能与场景构建的双向突破

(一)“线上+线下”联动,拓展思政教育覆盖面

作为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其核心优势在于打破空间限制,实现“全网同频”。活动通过人民网、中国青年网等平台同步直播,借助“快乐苏超”“村超互动”等话题引发全网讨论,让无法到场的青年群体也能参与其中;线下则以河海大学为主会场,设置“互动分享”“情景演绎”等环节,营造“沉浸式”思政场景。这种“线上破圈”与“线下深耕”的结合,既扩大了大思政课的辐射范围,又保证了现场教育的情感浓度,实现了“广度”与“深度”的平衡。

(二)“艺术+思政”融合,增强价值传导感染力

活动摒弃了“说教式”的思政模式,转而以艺术为载体,让价值引领“润物无声”。歌唱家殷秀梅与朗诵艺术家演绎《长江之歌》,以音乐与语言的感染力礼赞水利成就;演员刘昊然结合《南京照相馆》参演经历,用“平凡坚守”的故事传递时代精神;情景演绎、音乐舞蹈等形式的运用,将“水利报国”“红色精神”等抽象理念转化为可看、可听、可感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思政”的融合,契合了青年群体“感性先于理性”的认知特点,通过情感触动实现价值认同的转化,让思政教育从“入耳”走向“入心”。

四、活动的实践启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三个方向

(一)立足“行业特色”,让思政教育“有根可依”

河海大学的实践表明,大思政课建设需避免“千校一面”,而应依托高校自身的学科优势与历史积淀,挖掘行业中的思政元素。对于行业特色高校而言,“行业史”是思政教育的宝贵资源,“行业榜样”是最具说服力的教材。只有将思政教育与行业发展、专业建设相结合,才能让青年学子在“知专业、爱行业”的基础上,自然生发出“兴国家”的使命感。

(二)聚焦“青年需求”,让思政教育“有感可触”

新时代青年对“空洞说教”的接受度低,却对“真实故事”“多元表达”有着强烈需求。大思政课建设需转变视角,从“教育者想传递什么”转向“青年需要什么”,通过多元榜样、互动形式、艺术载体,让思政内容“贴近青年、贴近生活”。唯有尊重青年的认知规律与话语体系,才能让思政教育摆脱“悬浮感”,真正走进青年心里。

(三)强化“协同联动”,让思政教育“有力可聚”

本次活动由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主办,高校、媒体、地方政府协同参与,形成了“多方联动”的思政教育合力。这启示我们,大思政课并非高校“单打独斗”的工作,而需整合政府、媒体、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思政教育格局。只有打破部门壁垒、整合优质资源,才能为大思政课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与更丰富的内容,实现“1+1>2”的教育效果。

五、结语

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活动,以河海大学的水利基因为根基,以三重叙事为核心,以形式创新为支撑,成功构建了“有温度、有特色、有力量”的思政教育场景。其实践表明,新时代大思政课只要立足特色、贴近青年、协同联动,就能实现“价值引领”与“青春共鸣”的统一,引导广大青年将个人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强国复兴伟业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未来大思政课建设需进一步深化此类实践探索,不断创新内容与形式,让思政教育真正成为青年成长的“精神养分”。

作者简介:

周玉春,军地事业推动者,带领团队致力服务军地事业,传承红色教育及国防教育,以《军地?智库》内参为平台,指导军地企业解读国家各部委政策文件,向国家各部委反映基层情况、弘扬基层先进典型。成立军地应急救援研究中心、军地防恐研究中心,整合军地双方在应急救援领域的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创立军地应急救援总队,围绕应急救援的文化、理论、技术、装备、指挥协调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加强应急救援队伍人才培养,完善应急装备物资储供体系等工作,以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效果,更好地应对各类灾害事故,保护国家和经济社会稳定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