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中旬,我国出现显著秋汛天气过程并伴随大范围气温波动,呈现“南雨北温、先缓后急”的显著特征。本文基于应急管理部及气象部门监测数据,分析此次天气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成因机制,指出华西至黄淮地区持续性强降水与全国性大风降温构成主要气象风险。研究发现,冷暖空气持续交汇与地形阻滞是降水“超长待机”的核心原因,而冷空气阶段性渗透则导致气温剧烈起伏。结合秋汛次生灾害风险,提出“监测预警—区域协同—公众防护”的三维应对体系,为我国秋季气象灾害防御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秋汛期;天气特征;成因机制;防灾应对;2025年10月
一、引言
秋季是我国天气系统转换的关键时期,冷空气南下与暖湿气流交汇易形成持续性降水,引发秋汛灾害。2025年10月12日起,我国南北方出现显著天气分化:华西、黄淮等地遭遇“超长待机”的暴雨过程,中央气象台持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同时北方气温先升后降,南方则逐步告别暑热,形成典型的“冰火两重天”现象。此次天气过程具有降水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气温波动剧烈等特点,陕西南部、四川东北部、重庆北部等地区累计降水量远超常年同期,对公众生活与区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本文基于实时监测数据,系统解析此次天气过程的特征、成因及应对策略,为秋汛期灾害防范提供科学支撑。
二、天气过程主要特征
(一)降水分布:华西黄淮持续“超长待机”,局地强度突出
此次降水过程呈现“南落式推进、区域集中、多轮叠加”的特征。10月12日14时至13日14时,雨区主要覆盖陕西南部、四川东北部、重庆、湖北西部等地区,其中重庆北部局地出现100~120毫米的大暴雨。13日后雨带整体南落,华北南部降水结束,但华西至黄淮核心雨区仍持续活跃,四川东北部、重庆北部等地区仍有暴雨或大暴雨。
据气象预测,至10月下旬该区域将迎来两轮后续降水:14日至15日,陕西南部、四川盆地东部、黄淮大部等地有中到大雨;16日至19日,降雨范围进一步扩展至华北南部、江汉、江淮等地,局地伴随暴雨。这种多轮降水叠加导致累计雨量显著偏多,且降水日数密集,部分地区雨日占比接近60%,形成典型的“绵绵秋雨”特征。
(二)气温变化:南北同步起伏,幅度差异显著
北方地区呈现“先回升后骤降”的剧烈波动:受前期阴雨天气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等地气温持续偏低,部分民众提前穿戴冬装;13日降雨减少后,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最高气温重返20℃以上,济南、郑州也于14日回升至20℃以上。但15日起,较强冷空气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北方气温将再次降至大幅偏低状态。
南方地区则经历“高温缓和—彻底降温”的过程:13日弱冷空气渗透后,江西、浙江部分地区顽固高温有所缓解;15日至19日强冷空气南下后,南方全面告别暑热,实现从夏到秋的气候转换。以江阴为例,18日起气温从28℃骤降至22℃,19日最低气温仅16℃,伴随持续性降雨,体现了南方“雨热同退”的特征。
三、天气过程成因机制
(一)降水成因:冷暖空气交汇与地形阻滞的协同作用
此次华西至黄淮持续性降水的核心成因是“暖湿气流输送—冷空气阻滞—地形抬升”的三重作用。秋季副热带高压南侧的西南急流持续向我国华西地区输送暖湿气流,为降水提供充足水汽条件;同时北方冷空气开始频繁南下,但受秦岭—大巴山地形阻滞,无法快速推进,只能沿地形间隙缓慢渗透至四川盆地等区域。冷暖空气在秦岭至黄淮一带持续交汇,形成稳定的锋面系统,导致降水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
此外,大气环流异常导致降水区域差异显著:2025年华西秋雨呈现“北多南少”特征,北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3成,而南区偏少2~4成,与此次陕西南部、四川东北部的强降水中心分布高度吻合。这种环流异常还导致黄淮地区降水与华西秋雨叠加,形成更大范围的秋汛风险。
(二)气温波动成因:冷空气阶段性渗透与天气系统转换
气温的剧烈起伏源于冷空气活动的阶段性特征。前期北方气温偏低主要受阴雨天气与弱冷空气共同影响,云层遮蔽导致地面辐射降温加剧;13日起降雨减少,太阳辐射增强,气温出现报复性回升。而15日至19日的强降温则与西风带冷空气南下直接相关,此次冷空气强度较强且影响范围广,自西向东快速推进,导致我国大部出现大风降温天气。
南方气温变化则体现了“副高撤退—冷空气南下”的转换过程:前期副热带高压偏强,导致江西、浙江等地出现顽固高温;随着冷空气逐步渗透,副高减弱东退,暖湿气流势力下降,气温随之持续回落,最终实现季节转换。
四、灾害风险与应对策略
(一)主要灾害风险识别
1. 次生灾害风险:华西至黄淮地区多山地丘陵地形,持续降雨导致土壤含水量饱和,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同时中小河流洪水风险显著上升。重庆北部、四川东北部等大暴雨区域,短时间内雨水汇集速度快,洪涝与地质灾害叠加风险突出。
2. 气温波动健康风险:北方气温“骤升骤降”幅度达10℃以上,南方也经历5~8℃的降温,易引发感冒、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尤其对老年人与儿童影响显著。
3. 交通运行风险:持续性降雨导致路面湿滑、能见度下降,而冷空气带来的大风天气进一步影响公路、铁路及航空运输安全,16日至19日的风雨叠加过程风险尤为突出。
(二)三维应对体系构建
1. 精准监测与分级预警:依托气象卫星、雷达及地面监测站,建立雨区核心区域的“小时级”降水监测网络,重点跟踪重庆北部、四川东北部等风险区域。针对不同灾害类型发布分级预警: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发布橙色预警,提醒居民临时转移;气温剧烈波动区域发布蓝色健康预警,提供防护指引。
2. 区域协同与应急联动:强化华西、黄淮等核心区域的省际协同机制,建立降水、水文数据共享平台,针对中小河流洪水实施联合调度。应急管理部门提前预置救援力量与物资,在重庆、陕西等重点区域部署地质灾害监测员,实现“险情早发现、早处置”。
3. 公众防护与科普引导:通过融媒体渠道发布“秋汛防范指南”,明确山区居民“雨天不进山、河道不逗留”的安全准则;针对气温波动,提醒公众采用“洋葱式着装”策略,增强防寒保暖意识。同时普及次生灾害自救知识,提升公众应急避险能力。
五、结论
2025年10月中旬我国秋汛期天气过程呈现显著的区域分化特征:华西至黄淮地区受冷暖空气交汇与地形阻滞影响,出现持续性强降水,多轮降雨叠加导致秋汛风险突出;全国气温则伴随冷空气阶段性渗透呈现剧烈波动,北方“先升后降”、南方“逐步转凉”。此次天气过程验证了秋季气象系统转换期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也暴露了华西黄淮地区地形敏感带的灾害脆弱性。
应对此类天气过程,需构建“精准监测预警、区域协同联动、公众主动防护”的三维体系,重点强化核心雨区的次生灾害防范与气温波动的健康防护。未来需进一步加强秋季大气环流异常的预判能力,提升灾害防御的精细化水平,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作者简介:
周玉春,军地事业推动者,带领团队致力服务军地事业,传承红色教育及国防教育,以《军地?智库》内参为平台,指导军地企业解读国家各部委政策文件,向国家各部委反映基层情况、弘扬基层先进典型。成立军地应急救援研究中心、军地防恐研究中心,整合军地双方在应急救援领域的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创立军地应急救援总队,围绕应急救援的文化、理论、技术、装备、指挥协调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加强应急救援队伍人才培养,完善应急装备物资储供体系等工作,以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效果,更好地应对各类灾害事故,保护国家和经济社会稳定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