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第45个世界粮食日与我国第35个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同步到来,今年世界粮食日主题为“手拉手共倡多样美食,聚合力共创美好未来”,我国宣传周则以“粮食节约,人人有责”为核心开展系列活动,再次凸显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的重要地位。
粮食安全是人类生存与文明延续的基石。1945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成立后,于1979年确定每年10月16日为世界粮食日,我国自1991年起将该周设为粮食安全宣传周,通过三十余年持续科普,强化全民粮食安全意识。粮食不仅是维系生命的物质基础,更是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与政治稳定的重要保障,其承载的饮食文化更成为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我国成效显著。作为十四亿人口大国,我国始终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深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目前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远超400公斤的国际安全线,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2025年宣传周主会场活动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披露,通过全链条管控,我国农户储粮损失率较10年前下降5个百分点,粮库储存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
然而粮食安全仍面临双重考验。全球范围内,8.7亿人面临饥饿的同时,约1/3粮食被浪费;我国食物损耗浪费率约22.7%,每年浪费量可满足近2亿人一年营养需求。加之全球变暖加剧农业生产风险,粮食节约减损成为保障安全的关键一环。对此,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健全粮食节约长效机制,政策性粮食损耗溢余管理办法同步出台,规范全流程损耗处置。
多地已涌现节粮减损典型实践: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的黑土地保育技术实现增产6%至8%,铁岭市推广精细化储粮技术降低损耗,扬州大学智慧餐厅通过智能取餐推动“光盘行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提出,将从科技支撑、全链条协同、全民参与等方面深化节粮减损工作。
“米粒虽小,尤见礼义廉耻;节俭事微,可助兴国安邦。”在气候变化与地缘冲突交织的当下,粮食安全已成为全球性命题。从政策保障到科技赋能,从行业规范到全民践行,唯有多方合力筑牢粮食安全防线,方能守护民生之本与发展之基。(军地新闻研究中心副主任梁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