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国防动员重点潜力核查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引发广泛关注。作为将潜在国力转化为现实战斗力的关键环节,这项工作不仅是平时国防动员准备的核心,更是决胜信息化战争的战略基石,其重要性随现代战争形态演进愈发凸显。
从理论层面看,重点潜力核查的必要性源于多重现实矛盾。现代信息化局部战争虽地域有限,但消耗强度与节奏远超传统战争,一枚精确制导武器、一小时信息对抗背后,是庞大的经济科技支撑。若采取“无差别普查”,既耗费巨量人力物力,又易因信息繁杂掩盖核心需求。同时,传统“粗放动员”已无法适配“即需即用”的战场要求,唯有通过精准核查掌握关键资源的性能、位置、技术状态等细节,才能实现“按需索骥”。此外,核查过程也是对国家战略资源的“深度体检”,能精准发现潜力结构与作战需求的差距,为优化产业布局提供数据支撑。
然而在实践中,核查工作面临多重挑战。重点潜力高度分散于军民融合企业、科研院所,许多高精尖技术兼具军民两用特性,存在“找不准、认不清”的隐匿性难题;部分企业因商业秘密保护与泄密担忧,易出现“不愿报、不实报”情况;核查人员面对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高科技领域,常因专业壁垒难以准确评估技术价值;加之科技迭代快,企业产能、团队结构动态变化,静态核查结果时效性难以保障。
为破解困境,多方探索科学实施路径。在核查范围界定上,围绕未来作战需求,将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战略前沿科技,集成电路、高端数控机床等核心基础产业,稀有金属等关键战略物资,以及两院院士、技能工匠等核心人才列为重点。方法上,深化“属地+行业”协同,组建军方、政府、行业专家联合团队开展实地查验与技术评估,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企业专利、财报等公开信息交叉验证,并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引导企业如实申报。制度层面,正加快完善《国防动员法》配套法规,构建动态更新数据库,推动与工商、科技等部门数据共享,同时加强核查人员培训,打造“懂动员、懂技术、懂政策”的复合型队伍。
当前,各国均在强化国防动员能力建设。我国以高度的战略远见推进重点潜力核查,既是应对复杂国际形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国防动员精准度的关键举措。随着相关机制不断完善,这项“默默无闻的战略投资”,将为筑牢国家国防安全屏障提供坚实支撑。(军地新闻研究中心副主任梁伟文)
